跳至內容

佛山木版年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佛山木版年畫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或單位廣東省佛山市
分類傳統美術
序號308
編號項目Ⅶ—9
登錄2006年

佛山木版年畫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的一種傳統特色美術手工藝品,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實際上是一種木雕版畫。[1]

歷史

[編輯]

佛山木版年畫是中國嶺南地區民俗文化的一項特色,它大約開始於年間,曾經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蘇州桃花塢一起被稱為「中國四大木版年畫」。在清朝乾隆年間至抗日戰爭前的全盛時期,佛山木版年畫年產量最高時達800萬幅,相關店鋪作坊多達200多家,從業人員數千人。[1][2]

在佛山,民國年間馮氏家族馮均開創的「馮均記」字號,擁有「門神均」的美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門神均」的後人馮炳棠、馮錦強父子將他的製作技術傳承下來。二人2004年4月被政府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1]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年畫被當成封建迷信的產物。馮均把200多幅雕版木模劈開當燒飯的柴火(一幅木模需時兩個月製作,模板燒了整整1年。[2]

直至1998年在佛山民間藝術研究社的支持下,馮氏恢復製作木版年畫。但由於手工製作品與機器印刷對比價格高昂,購買者從過年張貼門口變為藝術收藏,且多為外國人。店鋪運營多年持續虧損。[2][3][1]他們的店鋪原本開設在普君南路86號,後被拆遷[4]。馮錦強自己開設了外貿公司,2009年10月21日把馮氏世家木版年畫的經營權轉讓至廣州大學城的大學生開設的「新覺青年公館」公司,他們只保留製作工藝,設計、經營、推廣交由對方處理。[3]

2010年6月,《中國木版年畫集成·佛山卷》在廣州陳家祠首發[5]

工藝

[編輯]

佛山木版年畫吸收佛山當地的剪紙、銅鑿金花、金漆木雕等傳統工藝,用紅、綠、黃、黑四色木板套印再用毛筆繪彩、勾金粉。[1]

題材

[編輯]

佛山木版年畫題材過去大多是「神荼鬱壘」、「秦叔保」、「尉遲恭」、「福祿壽全」、「金錢童子」、「和合二仙」、「天姬送子」、「關公」、「包公」及其他神像、歷史人物、戲曲故事等。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出現了很多附和政治的木板年畫如「三面紅旗」、「婦女半邊天」等。[1]

參考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方鍾 胡珊霞. 冯氏父子和佛山木版年画. 人民網. [2013-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 ^ 2.0 2.1 2.2 佛山木版年画惟一传承人要改行. 南方日報. [2013-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3. ^ 3.0 3.1 屈菡. 木版年画路在何方?. 中國文化報 美術周刊. [2013-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4. ^ 最后的木版年画铺要拆了. 南方都市報. [2013-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0). 
  5. ^ 佛山木版年画燃起新生命 首次进行系统整理. 廣佛都市網-佛山日報. [2013-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