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克律塞島和阿耳古瑞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克律塞島拉丁語Chryse)和阿耳古瑞島拉丁語Argyre)是傳說中位於印度洋的兩座島嶼,據說由黃金(希臘語χρυσός羅馬化:chrysós)和白銀(希臘語άργυρος羅馬化:árgyros)組成。

1492年馬丁·貝海姆地球儀的現代摹本。克律塞島(Crisis)在日本國島(Cipangu)的西南方,為黃褐色。阿耳古瑞島(Argire)又在克律塞島的西南方,為白色。該地圖沒有美洲

老普林尼(23-79年)在其著作《自然史》第6卷第23章關於印度河附近的地區中寫道:「印度河口外有克律塞島和阿耳古瑞島,我相信它們盛產金屬;至於有人說它們的土壤由金銀組成,我不太願意相信。」[1]

約五至六個世紀後,塞維利亞聖依西多祿(約560-636年)在其著作《詞源》第14章第11節中重複了大致相同的內容:「克律塞島和阿耳古瑞島是位於印度洋的島嶼,金屬資源非常豐富,許多人認為這些島嶼的表面是黃金和白銀:它們的名字就是由此而來。」[2]幾乎可以肯定,這段文字與《詞源》中許多其他內容一樣直接取自《自然史》,正如聖依西多祿本人所承認的那樣。《自然史》和《詞源》這兩部拉丁語作品在整個中世紀歐洲廣泛傳播,這確保了金銀雙島的傳說一直持續到地理大發現時代的開始。

隨着歐洲地理學家收集到更多關於印度洋的可靠信息,克律塞島和阿耳古瑞島的可能位置逐漸向東轉移到當時歐洲人已知世界的邊緣地帶。馬丁·貝海姆在1492年製作貝海姆地球儀時,認為兩座島嶼在日本附近,這可能是因為馬可·波羅聲稱日本(他稱之為「日本國島」(Cipangu))盛產金銀。貝海姆同時採用了老普林尼和馬可·波羅的資料。[3]另一個可能的地點是位於爪哇島薩拉卡納迦拉英語Salakanagara王國,依據是國名「Salakanagara」在梵語中意為「銀島」。[4]

美洲的發現改變了一切。尋找傳說中的黃金之地的歐洲探險家們開始向西航行前往黃金國,而不是向東前往日本國島。聖依西多祿的作品不再流行,克律塞島和阿耳古瑞島也慢慢從人們的想象中消失了。

《羅摩衍那》傳說[編輯]

早在托勒密撰寫《地理學指南》之前,關於金銀島的傳說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4世紀的《羅摩衍那》。在蟻垤筆下的傳說中,須羯哩婆曾派遣手下前往耶婆島(Yavadvipa)尋找悉多。《猴國篇》第39章27-28節記載[5]

yatnavanto yavadvīpam sapta rājya upaśobhitam;
suvarṇa rūpyakam dvīpam suvarṇa ākara maṇḍitam.

充滿了珍寶的耶婆島
上面點綴着七個王國;
由金子和銀子堆成,
有金子的礦藏裝飾着。

丁多夫版《拜占庭的斯特法努斯英語Stephanus of Byzantium》(4卷)第二卷包含了盧卡斯·霍爾斯特紐斯英語Lucas Holstenius的注釋,第三卷包含了亞伯拉罕·貝爾克柳斯(Abraham Berkelius)的注釋,第四卷包含了托馬斯·德·皮內多(Thomas de Pinedo)的注釋。[6]貝爾克柳斯表示「Ἰαβαδίου」(Iabadiou)源於單詞「iaba」,意為大麥。比格曼(Biegman)則在《Hikajat Tanah Hindia》中提出,「yava」或「iaba」意為薏苡。[7]對於「diu」一詞,貝爾克柳斯稱,對于波斯人和印度人來說,沒有人不知道「diu」就是「dvipa」(島嶼)。因此,Iabadiou是耶婆島的音譯。但對於皮內多來說,「我不容易相信金銀只屬於他們」。[6][8]


後續[編輯]

1877年斯基亞帕雷利的火星地圖與水手9號航拍的火星地表的對照。「克律塞島」和「阿耳古瑞島」在地圖中間靠左處[9]

1877年,這兩個地名被天文學家喬瓦尼·斯基亞帕雷利喚醒,他利用當年的火星大沖開始繪製火星地圖。作為古代天文學和地理學專家,他對古典傳說中的土地非常熟悉,並藉此為他從望遠鏡觀測到的特徵命名。他假定暗色的區域可能是低平的「海」,類似月海,亮色的則是「陸」。他特別注意到幾個亮斑,認為是島嶼。他將最引人注目的圓形島嶼命名為「希臘」,另外兩個命名為「克律塞」和「阿耳古瑞」。

直到1972年水手9號從火星軌道進行觀測後,人們才知道這些亮區根本不是島嶼,而是布滿塵埃的窪地。「克律塞島」實際上是一個平原,但這個名字被保留了下來,現稱為克律塞平原。「阿耳古瑞島」(和「希臘島」一樣)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撞擊坑,現稱為阿耳古瑞平原,之後又成為火星地圖中的一個四邊形分區的名稱。

參考文獻[編輯]

  1. ^ Pliny the Elder. Bostock, John; Riley, H.T. , 編. The Natural History, Book 6. Perseus Digital Library. Tufts University.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0). 
  2. ^ Isidore of Seville. Barney, Stephen A.; Lewis, W.J.; Beach, J.A.; Berghof, Oliver , 編. The Etymologies of Isidore of Seville (PDF). sfponline.or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9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2-10). 
  3. ^ The Behaim Globe. cartographic-images.net. [29 Nov 2016]. (原始內容 (html)存檔於3 January 2017). 
  4. ^ Edi S. Ekadjati. Kebudayaan Sunda Zaman Pajajaran, Jilid 2. Pustaka Jaya. 2005. 
  5. ^ 季羨林. 季羡林文集·第二十卷:罗摩衍那(四).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5-10: 266. ISBN 7539222867. 
  6. ^ 6.0 6.1 Stephanus (Byzantinus.). Stephanus Byzantinus. Kuehn. 1825 [2023-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0) (拉丁語). 
  7. ^ G. J. F. Biegman. Hikajat Tanah Hindia. 
  8. ^ Johann Karl Eduard Buschmann to Wilhelm von Humboldt, March 28, 1833. In: Wilhelm von Humboldt: Online Edition of Linguistic Correspondence. Berlin. Version of 10/18/2021.
  9. ^ Frey, Herbert. Surface Features on Mars: Ground-Based Albedo and Radar Compared With Mariner 9 Topography.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74, 79 (26): 3907–3916. Bibcode:1974JGR....79.3907F. S2CID 130914584. doi:10.1029/JB079i026p03907. hdl:2060/19740005454可免費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