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克里斯汀·柯斯嘉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克里斯汀·馬瑞恩·柯斯嘉德
出生1952年4月9日 (1952-04-09)72歲)
芝加哥, 伊利諾伊, 美國
機構哈佛大學
時代二十世紀當代哲學
地區西方哲學
學派分析哲學
主要領域
道德哲學 · 康德主義
影響於

克里斯汀·馬瑞恩·柯斯嘉德(Christine Marion Korsgaard,1952.4.9-),美國哲學家,主要學術領域包括:道德哲學、康德哲學史、道德哲學、形而上學心靈哲學人格同一性理論人格關係規範性等。柯斯嘉德曾在耶魯大學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芝加哥大學任教。自1991年開始,她一直擔任哈佛大學教授,目前是「亞瑟·金斯利·波特」哲學教授。柯斯嘉德出版了一系列捍衛康德道德理論的著作,被譽為「當代最重要的道德哲學家之一」[1]

生平

[編輯]

柯斯嘉德最先在東伊利諾伊大學讀書兩年,之後轉到伊利諾伊大學攻讀文學碩士,並在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從師約翰·羅爾斯。2004年,柯斯嘉德在伊利諾伊大學獲得了人文學博士學位[2]柯斯嘉德是伊利諾斯州布魯斯穆爾市的Homewood-Flossmoor高中的1970屆校友。 

1996年,柯斯嘉德出版了《規範性的來源》一書,這是她「坦納人類價值觀講座」的修訂講稿。另外,她還出版了關於康德道德哲學和康德主義現代道德哲學的研究論文集——《創造目的王國》。2002年,她成為了第一位在牛津大學舉辦「約翰·洛克講座」的女學者[3],之後匯集成她最近的一本書《自我構成:行動者、身份與誠實》。

2001年,柯斯嘉德當選為美國文理科學院特別會員[4],並於2015年當選為英國科學院院士[5]

哲學觀點

[編輯]

在《規範性的來源》一書中,柯斯嘉德從康德的道德理論出發,對哲學史中主流的倫理學觀點(主要包括格勞秀斯、普芬多夫和霍布斯為代表的唯意志論,內格爾、威廉姆斯為代表的實在論,以及休謨、密爾等人的情感理論)加以批判考察,嘗試為道德的規範效力找到一個最終的、確定無疑的基礎。她認為,一個好的道德理論應該具備解釋/證成的完備性,它不僅在第三人稱視角上是合乎理性的,而且要在第一人稱視角上是被行動者本人親身認同的。康德的自律理論符合這種要求,符合絕對命令的道德準則是真實存在的(在這個意義上它符合程序性的實在論),而且也具有理性權威立法的結果(也符合普芬多夫的唯意志論)。而且這種道德規範基於公共語言,所以可以被所有理性存在者接受,不存在絕對的私人語言。

主要著述

[編輯]

出版物

[編輯]
  • (2009) Self-Constitution: Agency, Identity, and Integr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8) The Constitution of Agen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6a) The Sources of Normativit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55059-9.
  • (1996b) Creating the Kingdom of End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49644-6.

文章

[編輯]
  • (1986) "Skepticism about Practical Reason,"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83 (1): 5-25. (Reprinted in as ch.11 in Korsgaard (1996b), pp. 311–334.)
  • (1997) "The Normativity of Instrumental Reason", ch. 8 in Garrett Cullity & Berys Gaut (eds.) Ethics and Practical Reas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pp. 215–54. (Reprinted with Afterword in Korsgaard (2008), pp. 27–69.)

參見

[編輯]
  • American philosophy
  • List of American philosophers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存档副本. [2017-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1). 
  2. ^ 存档副本. [2017-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5). 
  3. ^ 存档副本. [2014-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0). 
  4. ^ 存档副本. [2017-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8). 
  5. ^ 存档副本. [2015-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21).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