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奧波德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利奧波德公園是該區的主要特色,保留了部分建築遺產。利奧波德空間的保羅-亨利·斯巴克大廈,現在是歐洲議會的所在地

利奧波德區(法語:Quartier Léopold荷蘭語Leopoldswijk)是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一個區。今天,這個詞有時與「歐洲區」混用,因為該區已經由歐盟的機構和相關組織主導,儘管這兩個詞實際上並不一樣。利奧波德區是一個較小的更具體的地區。利奧波德區傳統上是指直接位於內環路以南的區域,介於那慕爾門(Porte de Namur)與魯汶門(Porte de Louvain)之間。今天,它大致位於環路和利奧波德公園之間,以及約瑟夫二世街(Rue Joseph II/Jozef II Straat)與王座街(Rue du Trone/Troonstraat)之間[1]

該區創建於1837年,以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一世命名,涵蓋的範圍包括布魯塞爾首都大區市鎮布魯塞爾城埃特貝克伊克塞勒聖約斯特滕諾德[2]

該區最初是在1830年代和1840年代,比利時獨立之後不久設計和建造的,是新建國的比利時首都的精英們的享有盛譽的住宅區[3]。此後這裡長期是首都最享有盛譽的的居住地址,直到20世紀初,這裡的許多居民開始搬遷到布魯塞爾新發展的郊區。[4] 從那時開始,但直到1950年代之後才迅速加速,它越來越成為一個商業/機構領域,今天以歐洲聯盟的設施為主。

該區包含歐洲議會大廈(利奧波德大樓)和其他歐洲聯盟辦公室。[5]它也是布魯塞爾的一個主要金融區。布魯塞爾-盧森堡火車站在進行重大重建之前,曾經稱為利奧波德區車站[6]

歷史[編輯]

盧森堡廣場,利奧波德區老車站建築的殘餘,後面是歐洲議會。盧森堡廣場保留了利奧波德區一些比較傳統的建築元素,而議會建築群主導着這塊現在主要是機構的區域

直到19世紀,布魯塞爾城牆以南的地區基本上還是農村。在奧地利統治的最後幾年,計劃在城牆之外的這個地區建造一個新的住宅區,即後來的利奧波德區。在拿破崙戰爭中,城牆被拆除後,規劃將此前由城牆占據的區域改建為一條大道,即今天的布魯塞爾內環路。1830年比利時獨立,比利時上層階級的新成員希望在首都建立一個新的著名住宅區。1838年,由蒂爾曼-弗朗索瓦·蘇斯制定了該區的官方規劃。該區布置了傳統的網格路網。利奧波德區發展迅速,到1847年已經有500名居民。到1853年,人口已經達到3212人,其中大部分是鄉紳及家庭傭工[7],其他典型居民包括公務員、軍官、自由職業者、使館工作人員和外國公司代表。

1854年至55年間,在盧森堡街盡頭建造了利奧波德區火車站,以及一個大型廣場。該站今天名為布魯塞爾-盧森堡火車站,而廣場仍然稱為盧森堡廣場。它們未被納入蘇斯的最初計劃,因為鐵路是1830年代在比利時的一個新發展項目。該車站和鐵路由古斯塔夫·聖特諾伊設計,成為該區地理的一個決定性特徵。在那些日子裡,該地區的邊緣是由馬勒貝克河谷確定的,但在1850年,規劃架起一座橋,跨越河谷,連接法律街(Rue de la Loi)與林瑟特高原上的新閱兵場(今五十周年紀念公園[8]

自中世紀以來,埃赫福德(Eggevoorde)莊園一直主導着馬勒貝克山谷,但在這中間的幾個世紀裡,部分莊園已經被出售。在1851年,部分莊園被賣給動物和園藝學會,該區域成為今天的利奧波德公園。這個公園原本是科學和休閒活動的家園,開闢有園藝花園、動物園,以及社區大廳、閱覽室和咖啡館餐廳。然而,動物園管理不善,管理公司於1876年破產。另一方面,讓·林登管理園藝花園相當成功,是一個商業和科學的成功故事,直到1898年出售。布魯塞爾買下了古老的動物園,並將其改造成一個公共休閒公園,最終成為自然史博物館。1884年,布魯塞爾自由大學 (法語區)教授歐內斯特·索爾維和保羅·埃熱(Paul Héger)開始在公園內興建大學校園。該大學的幾個新學院都在公園內創建,一直堅持到今天。包括索爾維社會學研究所的原址。

該區的人口在1900年左右達到頂峰。[9]到 1930年,人口下降了30%。鐵路通車,然後是汽車保有量的上升, 讓富有的居民住在離城市更遠的地方, 住在比較寬敞的郊區。該地區日益過時的豪宅,一般是設計供使用僕人的家庭使用,維持起來越來越困難。 房地產開發商於1920年代開始,在1930年代增加,在該地區建造公寓,其建築特徵開始逐漸改變[10]。剛開始的時候,企業開始購買閒置的豪宅,改造後使用。然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幾家保險公司開始了拆除19世紀豪宅和聯排別墅,建造新的現代化辦公大樓的潮流。[11]由於1958年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內環路道路基礎設施改善,由於地處布魯塞爾的行政中心和較遠的居住郊區之間,使得該區變得更加吸引公司。隨着經濟的增長,以及1950年代末歐洲機構的到來,該區成為房地產開發商為機構和企業建造辦公空間的主要目標。布魯塞爾沒有發展規劃,也沒有執行現有的法律限制,因此大多數剩餘居民在這段時間內離開,因為它已經從一個以前安靜的居民區完全轉變為一個擁堵的交通和商業中心[12]

過去50年裡,該區已被辦公樓主宰

1987年 老利奧波德啤酒館被拆除,準備修建利奧波德大樓。經過政治和法律上的爭吵,不斷拖延,最後結論是作為歐洲議會的非正式駐地。然而, 由於布魯塞爾希望保留歐洲的所有官方機構,還是為建造一個適當的設施編列了經費。大型設施的建設再次改變了該區的面貌,將利奧波德區火車站的地面鐵軌置於地下,並將其更名為布魯塞爾-盧森堡車站。

參考[編輯]

  1. ^ Demey, 30
  2. ^ The West European City, Google Books
  3. ^ The Globalized City, Google Books
  4. ^ Demey, Thierry. Brussels, capital of Europe. Brussels: Badeaux. 2007. 
  5. ^ Brussels and Europe, Google Books
  6. ^ Travel Brussels, Belgium, Google Books
  7. ^ Demey, 43.
  8. ^ Demey, 49.
  9. ^ Demey, 72.
  10. ^ Demey, 428.
  11. ^ Demey, 74.
  12. ^ Demey, 75.
  • Dickinson, Robert Eric. "Brussels." In The West European City; A Geographical Interpretation. Vol 12 ed. London: Routledge & Paul, 1951. 154.
  • Groof, Roel, and Els Witte. "The Legal Status of Brussels as a European 'Capital'." In Brussels and Europe: [the position of Brussels in the World City Network ; inter actions between the European institutional presence and the Brussels-capial region] ; acta of the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Brussels and Europe, held in the Albert Borschet. Brussel: Academic and Scientific Publ., 2008. 133.
  • Moulaert, Frank, Arantxa Rodríguez, and Erik Swyngedouw. The globalised city: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social polarisation in European cities. 1. publ. ed. Oxford [u.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129.

座標50°50′20″N 4°22′12″E / 50.83889°N 4.37000°E / 50.83889; 4.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