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是華僑領袖陳嘉庚於1938年10月10日在新加坡成立的跨國組織。該會的成立主要是支持中國抗日。

成立背景

[編輯]

1937年8月13日,日軍進攻中國上海的消息傳到東南亞後,陳嘉庚率先在英屬新加坡發起組織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大會委員會(華籌賑會),號召中國僑胞捐款救國。南洋各地華僑相繼組織籌賑會、慈善會,籌款紓難。隔年,印度尼西亞華僑領袖莊西言和菲律賓華僑領袖李清泉聯合致函陳嘉庚,倡議建立一個南洋華僑抗日救亡鬥爭的最高組織,並將此設想函達重慶中國國民黨政府。同年7月,行政院電請陳嘉庚負責組織總機關,他即登報邀請香港英屬馬來亞聯合邦緬甸北婆羅洲荷屬爪哇蘇門答臘南婆羅洲西里伯菲律賓越南泰國等45個商埠的華僑籌賑會、慈善會、商會,派出代表到新加坡參加南洋華僑籌賑祖國代表大會。

10月10日,168名來自各國的華僑代表出席大會,並且決定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總會辦事處設在新加坡,由陳嘉庚出任總會主席,莊西言、李清泉為副主席。

事跡

[編輯]

南僑總會成立之際,大會發表宣言指出:「中國之抗戰實為禦侮而戰,保障世界和平而戰。號召全體僑胞各盡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勵自勉,踴躍慷慨,貢獻於國家」。《南僑總會通告第一號》又提出「焦土抗戰、全面抗戰和長期抗戰」口號,作為全體僑胞努力的目標。

該會在各地的分支機構達85處。此後華僑籌賑工作在全南洋形成廣泛的群眾運動。陳嘉庚帶頭認常月捐2000元,南洋各地華僑積極響應。

根據統計在1938-1939年內,該會捐款額已達1.4億元之多。在該會領導下,東南亞地區各界華僑組成「抗敵救國會」,走上街頭宣傳抵制日貨的意義,到處張貼「制裁奸商辦法」的告示,大規模抵制日貨運動開展了。此外,日商工廠的華工紛紛舉行罷工,迫使廠家停業減產,而該會則會協助解決罷工後華工解決生活困難。

陳嘉庚受國民黨政府的「西南運輸公司」的委託,該會發函至各地籌賑會及在報上登廣告,號召華僑回國服務,組織南洋華僑回國機工服務團。從1939年至1942年間,已有3200人參與其中。1945年8月15日,日本終於宣布投降,數據也顯示在歸國抗戰期間,有約1028名技工在公路上因瘧疾、轟炸以及山路險峻而殉職。抗戰成功後,有1126名機工回返了南洋,而1072人着滯留中國雲南。

另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