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錢
大錢,中國錢幣學術語,中國古代銅錢的最小計量單位為「文」,標準重量的銅錢稱小平錢,價值為一文,幣值大於一文的銅錢稱大錢[a]。西漢以後各朝代均曾鑄造發行大錢,種類複雜,有當二、當三、當五、當十、當五十、當百等等,甚至有當千及以上的[1]。總體而言,大錢的鑄造量遠小於小平錢,發行大錢可能出於「子母相權」的考慮,或為了斂財,也可能是因為財政緊張、銅料緊缺。中國古代每當鑄發大錢,往往伴隨着通貨膨脹和經濟秩序混亂[2]。
歷史
[編輯]清代晚期,中國白銀大量外流,銀錢比價飛漲。清代初年,每兩白銀可抵制錢一千文左右,而咸豐帝登基前銀價已經漲到了一兩抵二千三百文。同時,為了應對太平天國叛亂,清政府軍費激增;而政府以往倚重的雲南銅料因道路阻隔而中斷,造成鑄錢原料不足。為了解決貨幣不足的問題,清政府決定發行虛值大錢,繼而發行鐵錢、鉛錢、寶鈔和官票。咸豐大錢的流通並不順暢,而且由於一再減重,同一幣值的咸豐錢往往重量懸殊,甚至出現了輕重倒置的現象。當千和當五百兩種大面額制錢從開始發行的咸豐三年十一月到廢止的咸豐四年七月,僅通行了八個月[3]:前言[4]:X3。咸豐朝制錢幣值主要有小平、當五、當十、當五十、當百、當五百和當千七種,其中小平錢的面文是「咸豐通寶」,當五、當十和當五十的是「咸豐重寶」,當百、當五百和當千的是「咸豐元寶」。少數錢局還鑄有當二、當四、當八、當二十、當三十、當四十、當八十等幣值。咸豐三年五月,始鑄當十大錢,重六錢;八月增加當五十,重一兩八錢;十一月增加當百、當五百和當千,當百重一兩四錢,當五百重一兩六錢,當千重二兩;同時當五十減重為一兩二錢,當十減為四錢四分,又減為三錢五分,再減為二錢六分[3]:前言[4]:3。咸豐朝制錢背文一般都帶有記局文字,大錢有記值文字,有些背文還帶有記重文字。背文的三種文字又擁有眾多不同的分類:記局文字有純滿文的、滿漢文的和滿維文的三種;記值文字存在是否帶有「當」字的區別以及數字橫讀與豎讀的區別;記重文字的位置有是肉是緣的區別[4]:X4。
備註
[編輯]參考
[編輯]- ^ 趙德馨 主編. 中国经济史辞典. 湖北辭書出版社. 1990-08. ISBN 9787540300319.
- ^ 何林. 钱币学词汇简释. 大眾文藝出版社. 1999-01. ISBN 9787800944932.
- ^ 3.0 3.1 齊宗佑編著. 中国钱币丛书甲种本之五-咸丰钱的版式系列. 北京: 中華書局出版社. 2002. ISBN 7-101-02416-5.
- ^ 4.0 4.1 4.2 馬定祥主編; 馬傳德、徐淵編. 咸丰泉汇.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ISBN 7-208-01857-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