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打工文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打工文學是寫打工者、或由打工者寫,為打工者所喜聞樂見的文學作品。關於打工者與打工者的文學,有專家指出:「他們是新生活的參與者和塑造者,是此時此地的中國最具活力的一群人。然而,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文學對這群人保持着集體的沉默」(謝有順語)。不但「文學對這群人保持着集體的沉默」,文壇對這群人的文學也「保持着集體的沉默」。打工文學始終反映打工者的利益和尊嚴,堅持「為承認而鬥爭」,卻在不少地域長期為主流文化所漠視和遮蔽,成為文化霸權下被遺忘的「灰姑娘」。

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張一文先生認為:於打工文學而言,有以下基本內容及重要觀點有待進一步檢驗。從產生背景看,打工文學是生於憂患的文化表達,是在社會矛盾激化、集結、凝聚的關鍵時刻,由開放潮流帶來的社會變遷語境中創造的文本。從歷史性看,打工文學創造了傳統「憫農文學」的現代版本,和唐朝李紳《憫農》詩為代表的歷代「憫農文學」同構,本性草根。從整體性看,打工文學創造了全球語境下世界「移民文學」的中國經驗,和世界「移民文學」一樣,也書寫了流散和望鄉等相似主題,文本異曲同工,突破了地理和語言的區分,成為世界文學整體的構成部分。從持續性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打工文學可持續發展,「打工文學20年內不會消失」(賈平凹語)。打工文學既要保持獨立姿態,抗拒文化霸權,又要從善如流,改變當下處境,謀求「哈萊姆復興」和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