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地理
新會位於中國南部沿岸,珠江三角洲中部,潭江、西江匯合處,瀕臨南中國海,毗鄰香港和澳門,介乎北緯22度5分43秒至22度48分24秒、東經112度47分13秒至113度15分24秒之間;總面積1387.02平方公里;海岸線14.9公里;地勢東北低、西南、西北高,古兜山脈是森林集中的山區;東南部是丘陵,東部、中南部`、中西部為沖積平原。西江及潭江及其眾多支流橫穿整個新會。
地形
[編輯]新會境內山與平地各半,是一個海灣沉積的地體。境內山陵可與華南丘陵視為一體,地貌構造體系與廣東省其他地方一樣。新會約有50%陸地總面積屬天然山坡。山脈走向為東──西;南──北,其中以北部的燈盞湖(545m)為圭峰山脈向西方面伸延;西南面崖門的獅子頭(986m)則為古兜山脈。
山峰
[編輯]名稱 | 高度(m) | 備註 | 所在地 |
---|---|---|---|
雲峰 | 545 | 圭峰山主峰 | 會城 |
佛爺山 | 462 | -- | 會城 |
綠湖屏 | 350 | 天鵝湖所在地 | 會城 |
飛鳳銜書 | 135.3 | -- | 會城 |
圭峰山 | 442 | -- | 會城 |
牽線過脈 | 350 | 兩旁深谷,形勢險要只能容一人通過。 | 會城 |
龍山 | 80 | -- | 會城 |
鍋蓋山 | 70 | -- | 會城 |
白馬鋪氈山 | 102 | 建有大窩底體育場 | 會城 |
金山 | 32 | 建有新會動物園 | 會城 |
馬山 | 35 | 明代城牆遺址 | 會城 |
黃雲山 | 33 | 建有烈士紀念碑 | 會城 |
象山 | 49 | 象山秋月所在 | 會城 |
二十四峰 | 30 | 建成為住宅區 | 會城 |
小圭峰 | 27 | 建成為住宅區 | 會城 |
三台山 | 102 | 建成為住宅區 | 會城 |
通天竹 | 146 | 建成為住宅區 | 會城 |
大雲山 | 74 | 建有自來水廠 | 會城 |
亞婆窿山 | 400 | -- | 會城 |
莫家山 | 196 | -- | 會城 |
黃蕭養山 | 250 | 有明代農民起義軍黃肖蕭寨遺址 | 會城 |
江咀山 | 67 | 位於江咀 | 會城 |
孔雀山 | 50 | 位於都會 | 會城 |
螺山 | 68 | 位於螺山村 | 會城 |
螺山 | 82 | 位於都會 | 會城 |
牛山 | 93 | 位於都會 | 會城 |
大梅山 | 197 | 位於河北 | 會城 |
小梅山 | 175.9 | 位於河北 | 會城 |
馬坭山 | 50 | 位於天馬 | 會城 |
長坭山 | 89 | 位於天馬 | 會城 |
白鏟坭 | 42 | 位於天馬 | 會城 |
鳳山 | 91 | 位於茶坑,山下有梁啓超故居,山上有凌雲塔。 | 會城 |
石狗嶺 | 147 | 位於河北 | 會城 |
龍口廟山 | 304 | 位於五和農場 | 會城 |
馬山 | 100 | -- | 大澤 |
將軍山 | 243 | -- | 大澤 |
婆髻山 | 212 | -- | 大澤 |
青龍山 | 60.2 | 位於井岡 | 大澤 |
烏口督頂 | 450 | 建有歐道山和大澤第一、第二3個水庫 | 大澤 |
扒船崗 | 150 | 新會、鶴山界山 | 大澤 |
小澗山 | 195 | 新會、鶴山界山 | 大澤 |
大澗山 | 223 | 新會、鶴山界山 | 大澤 |
螺山 | 60 | 大澤、司前界山 | 大澤、司前 |
茅車山 | 75 | -- | 大澤 |
馬鞍山 | 40 | -- | 大澤 |
上交峰 | 219 | -- | 大澤 |
中交峰 | 248 | -- | 大澤 |
學堂山 | 202 | 位於橋亭 | 大澤 |
牛山 | 60 | -- | 大澤 |
石船山 | 195 | 位於潮透 | 大澤 |
金雞頂 | 230 | 新會、鶴山界山 | 司前 |
大螺頂 | 238 | 位於白廟 | 司前 |
小螺頂 | 188 | 位於海滘 | 司前 |
飛鵝山 | 109 | 位於海滘 | 司前 |
分界石 | 50 | 新會、鶴山界山 | 司前 |
烏鴉山 | 145 | 新會、鶴山界山 | 司前 |
馬鞍山 | 223 | 新會、鶴山界山 | 司前 |
豬乸山 | 165 | -- | 司前 |
上元崗 | 55 | 柑桔種植地 | 司前 |
孫雞山 | 50 | 柑桔種植地 | 司前 |
亞婆髻 | 80 | 柑桔種植地 | 司前 |
扒崗嶺 | 60 | 柑桔種植地 | 司前 |
皇帝山 | 60 | 位於和寧社 | 司前 |
馬山 | 350 | -- | 崖門 |
大磅山 | 909 | 古兜山西部區域的最高點 | 崖門 |
獅子頭 | 986 | 新會最高的山峰,古兜山南部區域的最高點 | 崖門 |
劉三姝山 | 831 | -- | 崖門 |
大圓嶺 | 756.5 | 古兜山北部區域的最高點,與「孖髻山」相連,北部山下為古兜國營林場 | 崖門 |
將軍山 | 629.6 | -- | 崖門 |
黃元山 | 330 | 新會、台山界山 | 崖門 |
洪婆山 | 348.1 | -- | 崖門 |
大佬山 | 436 | -- | 崖門 |
貓山 | 169 | 位於崖山西岸,蒼山的戰略要地山巒,日軍曾在此修建大量堡壘扼守崖山海口 | 崖門 |
交貝石 | 50 | 崖門鎮南部,山下為前崖南鎮鎮府所在 | 崖門 |
煙筒山 | 30 | -- | 崖門 |
獨崖山 | 26 | 新會最南端的山地,新會、台山、斗門界山 | 崖門 |
青石坑 | 623 | 古兜國營林場所在地 | 崖門 |
五指山 | 500 | 古兜山核心山區 | 崖門 |
犁頭形 | 378 | -- | 崖門 |
螺塘 | 600 | -- | 崖門 |
八仙仔 | 400 | -- | 崖門 |
昂肚山 | 409 | -- | 崖門 |
網山 | 133 | 崖門 | |
三杯酒 | 600 | 崖門、雙水界山 | 崖門 |
歪髻山 | 408 | -- | 崖門 |
五指尖 | 333 | 古-- | 雙水 |
白石嶺 | 200 | -- | 崖門 |
蟾蜍頭 | 550 | -- | 崖門 |
交椅山 | 100 | -- | 崖門 |
登高石 | 50 | 崖門 | |
蒼山 | 110 | 崖西、崖南界山 | 崖門 |
牛路岡 | 114 | 有上沖古廟 | 崖門 |
五馬騎槽 | 480 | -- | 雙水 |
土塘山 | 68 | -- | 雙水 |
燕咀尖 | 399 | -- | 雙水 |
旗山 | 148 | -- | 雙水 |
筍嶺 | 159 | 雙水、羅坑界山 | 雙水、羅坑 |
鵝公髻 | 284 | -- | 雙水 |
蘿蔔山 | 64 | 位於小岡 | 雙水 |
梅花尖 | 439 | -- | 雙水 |
百足山 | 130 | -- | 雙水 |
竹篙塍 | 212 | -- | 雙水 |
將軍山 | 347 | -- | 雙水 |
灑杯頂 | 383 | -- | 羅坑 |
佛爺山 | 110 | 新會、台山分界山 | 羅坑 |
騎龍山 | 92 | -- | 羅坑 |
大刀佛 | 110 | -- | 羅坑 |
道北寺山 | 95 | -- | 羅坑 |
石狗門 | 124 | -- | 羅坑 |
鳳山 | 93 | 位於水東 | 羅坑 |
馬山 | 54 | 位於山咀 | 羅坑 |
牛牯嶺 | 397 | 古井、沙堆界山,現為南海海軍基地之一,也是南宋「行朝草市」所在地 | 古井、沙堆 |
竹篙形 | 361 | 古井、沙堆界山 | 古井、沙堆 |
鳳山 | 338 | 古井、沙堆界山 | 古井、沙堆 |
篤旗嶺 | 368 | 古井、沙堆界山 | 古井、沙堆 |
大樹髻 | 183 | 古井、沙堆界山 | 古井、沙堆 |
洋關山 | 62 | 位于洋關 | 沙堆 |
白石嶺 | 226 | -- | 沙堆 |
美女山 | 110 | -- | 沙堆 |
馬山 | 289.9 | 位於長樂 | 古井 |
紅花嶺 | 245 | 位於沙灣 | 沙堆 |
煙墩山 | 244 | 位於大灣 | 沙堆 |
大嶺 | 368.4 | 位於長沙 | 古井 |
二嶺 | 298 | 位於茅步 | 古井 |
三嶺 | 143 | 位於網山 | 古井 |
求雨山 | 164 | 三江最高峰 | 三江 |
滑龍山頂 | 118 | 位於官田 | 三江 |
金鐘山 | 139 | -- | 三江 |
佛仔嶺 | 不詳 | 新田 | 三江 |
雷山 | 不詳 | 聯和 | 三江 |
盲仔公 | 170 | 睦洲最高峰 | 睦洲 |
百足山 | 105 | 位於黃布 | 睦洲 |
龍山 | 109 | 位於龍泉 | 睦洲 |
攬巾山 | 95 | 位於南鎮 | 睦洲 |
盤古王 | 67 | 位於大沖 | 睦洲 |
島嶼
[編輯]新會島嶼無數。眾島嶼以古井島面積為最大,亦有不少無任何常住居民的小島用來作養殖業。
名稱 | 面積(km²) | 行政區劃 |
---|---|---|
古井島 | 203 | 古井鎮、沙堆鎮、三江鎮 |
大鰲島 | 42 | 大鰲鎮 |
三江島 | 39.5 | 三江鎮 |
七堡島 | 17.6 | 會城、羅坑鎮 |
大沙島(新會部分) | 15.8 | 睦洲鎮 |
龍泉沙 | 14 | 睦洲鎮 |
南坦島 | 13.4 | 會城、雙水鎮 |
三益島 | 12 | 司前鎮、羅坑鎮 |
上橫沙(新會部分) | 11.5 | 睦洲鎮 |
子聲洲 | 10.9 | 會城、雙水鎮 |
新前島 | 6 | 三江鎮 |
石板沙 | 2.9 | 睦洲鎮 |
沙仔島(海心沙) | 2.6 | 三江鎮、雙水鎮 |
大嶼沙 | 1.73 | 大鰲鎮、睦洲鎮 |
蝦列排 | 0.36 | 睦洲鎮 |
自然形成的較大型平地,主要集中於西江與潭江的交匯處。今古洲、睦洲、大鰲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江會平原。這些天然平原土地肥沃,適合耕種。但由於地勢低漥,夏天一旦遇上暴雨或西江洪峰,渠務淤塞的地區便會形同澤國。境內其餘平地分布於西、南、東南部各鎮。自明代起,人口急劇增多,先民們不斷圍海造田,逐漸向外擴張可供發展土地。
板塊
[編輯]就地殼板塊位置而言,新會位處歐亞板塊之內,因此發生強烈地震機會甚微。境內極偶然會感覺到地殼震動,但均不會造成任何傷亡或損壞。
最近一次有感地震發生於2008年5月12日14:28,四川汶川發生黎克特制8級,稱作四川大地震。
地質
[編輯]新會的地質主要由火成岩、沉積岩及花崗岩構成,其中花崗岩佔新會總面積的30.34%,主要分佈在會城、大澤、司前、崖門、雙水、羅坑、古井和沙堆等地。
水文
[編輯]新會河流,全屬西江流域。又可分源在外地與源在本地兩類。
大河
[編輯]小河
[編輯]- 石步河
- 沙沖河
- 田金河
- 下沙河
- 天等河
- 天湖水
- 火筒滘
- 橫水河
- 田邊涌
- 古兜涌
- 古井涌
- 沙堆涌
- 九子沙河
- 雷霆岩涌
- 龍泉涌
- 新涌仔
- 獨洲涌
- 海滘坑
- 吉境坑
主要暗渠
[編輯]- 會城河
- 大口涌
- 廠邊涌
- 深涌
- 五顯涌
- 瑤步涌
- 炒米涌
- 騎虎涌
水庫
[編輯]新會1949年之前,只有兩座小水塘。之後因為人口不斷增加,市民用水量快速增加,因而需要興建多個水塘及水庫以作收集雨水之用。位於崖門鎮的東方紅水庫原本用作發電,在2016年完成興建銀海水廠及輸水管道等工程後,開始為新會市區(會城街道)提供食用水。現時新會所有水塘和水庫總容量最高14450萬立方米。
另外,新會也有一些水塘是用作灌溉之用。
食用水庫
名稱 | 竣工年份 | 容量(萬m³) | 所在地 |
---|---|---|---|
石澗第一水庫 | 1963 | 188 | 會城 |
石澗第二水庫 | 1977 | 217 | 會城 |
東方紅水庫 | 1971(2016) | 2750 | 崖門 |
灌溉用水庫
名稱 | 竣工年份 | 容量(萬m³) | 所在地 |
---|---|---|---|
都會水庫 | 會城 | ||
大澤第一水庫 | 1962 | 345 | 大澤 |
大澤第二水庫 | 453 | 大澤 | |
歐道山水庫 | 大澤 | ||
黃垌水庫 | 1958 | 124 | 司前 |
西坑水庫 | 司前 | ||
長坑水庫 | 1972 | 542 | 羅坑 |
東坑水庫 | 1979 | 166 | 羅坑 |
魚狗咀水庫 | 羅坑 | ||
交山水庫 | 羅坑 | ||
龍門水庫 | 1984 | 羅坑 | |
坪埂水庫 | 1984 | 羅坑 | |
曾坑水庫 | 1962 | 864 | 雙水 |
魚山水庫 | 1978 | 824 | 雙水 |
萬畝水庫 | 1960 | 1417 | 雙水 |
大營盤水庫 | 1958 | 154 | 崖門 |
老虎蘢水庫 | 1980 | 130 | 崖門 |
長坑水庫 | 1979 | 189 | 崖門 |
正坑水庫 | 崖門 | ||
大旺水庫 | 1975 | 312 | 崖門 |
馬山水庫 | 1965 | 135 | 古井 |
暗頭龜水庫 | 古井 | ||
流水響水庫 | 1958 | 216 | 沙堆 |
大龍潭水庫 | 1959 | 121 | 沙堆 |
梅閣水庫 | 1965 | 962 | 沙堆 |
發電用水庫
名稱 | 竣工年份 | 容量(萬m³) | 所在地 |
---|---|---|---|
龍潭水庫 | 1958 | 270 | 會城 |
赤泥塘水庫 | 1976 | 204 | 崖門 |
油柑坑水庫 | 1979 | 149 | 崖門 |
長塘水庫 | 1971 | 668 | 崖門 |
東坑水庫 | 1971 | 344 | 崖門 |
青石坑水庫 | 1971 | 455 | 崖門 |
螺坑水庫 | 1971 | 242 | 崖門 |
掃杆塘水庫 | 1971 | 148 | 崖門 |
東方紅水庫 | 1971 | 2195 | 崖門 |
氣候
[編輯]新會位於中國華南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春夏季和暖多雨;秋季涼爽、陽光充沛;冬季則清涼且乾燥。偶爾會被熱帶氣旋侵襲,情況在夏季尤甚。
就四季而言,春季約在2月至4月中旬,潮濕、有霧、微雨等是常見天氣現象。少數年份在春分前後會出現倒春寒。夏季約在4月中旬至9月,太陽高度角大而造成氣溫高企。東南面的太平洋季候風會帶來充沛的雨量以及熱帶氣旋活動。熱帶氣旋中心移近新會,風力便會增強,廣泛地區可能會有持續數日的大雨,並引致山泥傾瀉和水淹。秋季則為9至10月,大部分時間風和日麗、秋高氣爽,是適合郊遊的季節。冬季則由11月至翌年2月,歐亞大陸的冷源造成氣壓偏高,間中有冷鋒過境,吹乾燥偏北風。這個期間的溫差亦甚大,最高(無冷鋒經過,且烈日當空的下午時份)可達約攝氏26度,最低(有冷鋒經過時的清晨及晚上時份)則可低至攝氏8度或以下,溫差達攝氏20多度。
氣象災害
[編輯]- 熱帶氣旋
新會5月至11月期間會受到不同強度的熱帶氣旋吹襲。每年平均有31個熱帶氣旋於北太平洋西部、南海上形成,其中超過一半達到颱風強度,最高風速達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當中,每年平均會有6個接近新會。
當熱帶氣旋距離新會有約700至1000公里的距離時,天氣通常會晴朗酷熱,但有機會出現局部地區性雷暴。隨着熱帶氣旋中心移近,風力便會增強,廣泛地區可能會有持續數日的大雨,並引致山泥傾瀉和水浸。
總體說,由於熱帶氣旋的移動方向多數為東南向西北,該移動方位很容易受到古兜山的阻隔擠壓,經常導致氣流減弱或左右分流到東側的斗門、西側的台山,這導致新會遭遇強颱風正面襲擊的幾率遠遠低於附近的台山、斗門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