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化寺 (阿拉善)
昭化寺 | |
---|---|
基本資訊 | |
國家 | 中國 |
位置 | 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超格圖呼熱蘇木 |
座標 | 38°3′40.97030″N 105°9′10.70345″E / 38.0613806389°N 105.1529731806°E |
宗教 | 藏傳佛教 |
宗派 | 格魯派 |
開山時間 | 1733年 |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 |
昭化寺 | |
地址 |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清 |
編號 | 4-137 |
認定時間 | 2006年9月4日 |
地圖 | |
昭化寺,蒙古語原名「朝格圖呼熱」,藏語原名「巴拉欽拉布林」,後名「盼德嘉木蘇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超格圖呼熱蘇木,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1]
構造
[編輯]昭化寺位於阿拉善左旗超格圖呼熱蘇木的所在地,騰格里沙漠左緣,為阿拉善八大寺之一(八大寺是延福寺、廣宗寺、福因寺、昭化寺、承慶寺、宗乘寺、妙華寺、方等寺)。該寺主要建築為藏式建築風格,由大雄寶殿、觀音殿等經殿組成。[1]
歷史
[編輯]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阿拉善王和囉哩正式自清廷獲得札薩克玉印,建旗後,那木開巴拉等喇嘛為首的幾位僧人主持該小廟的法事,他們同當地的游牧部落信徒友好往來。[1]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六世達賴倉央嘉措途經此地,並在朝格圖夫婦家做客,視此地為弘揚佛法的理想地點。經眾多施主資助,在此舉辦法事活動。[1]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春,倉央嘉措同十二名隨從赴定遠營(今巴彥浩特)晉見阿拉善王阿寶和道格甚公主,並獲准在朝格圖夫婦家址上興建寺院。自此,倉央嘉措開始在阿拉善傳播佛教。他依照拉薩寺院的法事規程,制定並實行了一系列法事、誦經程序。他還自籌一萬兩白銀,讓13歲的阿旺多爾濟赴西藏學經,並托阿旺多爾濟將來返回時攜回經文、佛像、法物等等。阿旺多爾濟學習十二年後,乾隆三年(1738年)攜帶這些物品返回家鄉。[1]
雍正九年(1731年),以協理台吉班茨爾扎布為首的施主上奏阿拉善王阿寶,請求修建寺院,獲得阿寶支持。雍正十一年(1733年)夏,該工程動工,先修建了六間的大雄寶殿,葛根拉布隆三間,廟倉若干間,使寺院初具規模。經殿建成後,該寺被命名為蒙古語「朝格圖呼熱」(藏語為「巴拉欽拉布林」),意為「朝格圖的家園」。此為該寺的原名。[1]
乾隆三年(1738年),阿寶與公主夫人布施了150兩白銀,班茨爾扎布等施主也積極資助,該寺從而大規模擴建各個經殿,此時大雄寶殿擴建為兩層二十五間,觀音殿、輪經殿等眾多經殿均擴建為三十六間。僧人的私房也有增加。同年秋,赴西藏學習十二年的阿旺多爾濟返回家鄉,其帶回的眾多佛像、掛像、法事用具等,擺滿各經殿。自此,該寺又被命名為「盼德嘉木蘇林」,此為該寺第二個寺名。[1]
乾隆四年(1739年),該寺舉行了大型的祈願法會,迎請倉央嘉措坐於八獅法座,主持法事五個晝夜。乾隆七年(1742年),建設了平層十五間的阿格巴經殿,命名為「特格沁蒼哈林」。乾隆十一年五月八日(1746年),倉央嘉措在承慶寺圓寂。翌年,將倉央嘉措肉身移至該寺高爾拉木湖邊,建塔供奉。按照阿旺多爾濟之意願,經阿拉善旗札薩克同意,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開始興建廣宗寺(南寺),並且將「朝格圖呼熱」的「盼德嘉木蘇林」整體搬遷至如今的廣宗寺寺址,僅留少數僧人看守原寺。留下的這少數僧人經十多年努力,廣收僧徒,重興本寺香火。[1]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經眾多佛教徒資助,本寺興建了漢式觀音殿,經殿四周安置木製輪經,殿內供奉紅銅鍍金觀音像。後來,依據溫都爾葛根的遺言,該寺的席熱喇嘛由廣宗寺派任。[1]
光緒二十九年二月二十六日(1903年),清朝理藩院御賜以四種文字書寫的「昭化寺」匾額,自此本寺的席熱喇嘛由本寺派任,當時本寺喇嘛達300多名。[1]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大雄寶殿擴建為如今的49間。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將九間的藏紅殿擴建為12間。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間,寺院整體翻修,其風貌一直保持到文化大革命期間。[1]
該寺各種法會自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開始形成定例,定期舉辦各種祈願法會。農曆正月舉辦供奉塔木佛法會,農曆三月舉辦喇木理木法會,農曆四月舉辦「嘛嗆」法會,農曆五月舉辦紀念尊師倉央嘉措忌辰夏季祈願法會,農曆十月舉辦「珠拉」法會,農曆十一月舉辦「孟阿滿札」法會。此外,該寺終年舉辦小規模誦經、消災、祭祀法事,費用由廟倉吉斯按照規定承擔。[1]
文化大革命期間,該寺除大雄寶殿、阿格巴殿因被用作糧庫而倖免外,其他經殿均遭到破壞,大批法器、佛像等失竊,連木製地板也被全部洗劫。[1][2]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該寺逐漸獲得恢復。1979年春,羅布生卻德爾為首的部分喇嘛在羅布生卻德爾家聚集,開始進行簡單的法事誦經。此後,僧眾聞訊而來,自己重新塑佛像、縫製緞制掛佛等等,獲得眾多施主資助。1984年到1985年,該寺倖存的兩座經殿先後歸還僧眾,並成立了以羅布生卻德爾為首的管理所,此後管理所不斷維修該寺,並舉辦各種法會,使寺院各方面逐步走入正軌。[1]
2000年代,該寺有經殿、房屋、廟倉等110餘間,註冊僧人60多名,定期舉辦誦經法會;住持為阿旺老迪,阿拉善人,畢業於該寺,兼任阿拉善盟佛教協會常委,阿拉善左旗政協委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