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福宮 (北京故宮)
景福宮,位於紫禁城內廷外東路寧壽宮區東北部,是清朝康熙帝為其母仁憲皇太后所建。
歷史
[編輯]景福宮始建於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是康熙朝的仁憲皇太后(順治帝孝惠皇后)所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照建福宮後面的靜怡軒重建,以待乾隆帝歸政之後宴憩使用。嘉慶七年(1802年)、光緒十七年(1891年)重修。[1]
建築
[編輯]景福宮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四周有圍廊。前檐明間開有門,次間、梢間則是檻窗;後檐東梢間開門,其他四間是檻牆、支摘窗;兩山面都是檻牆和支摘窗。景福宮位於漢白玉須彌座台基之上,檐柱的柱礎雕有覆蓮花紋,此為宮中罕有。頂覆綠琉璃瓦黃剪邊,三卷勾連搭歇山卷棚頂,檐下繪有蘇式彩畫。景福宮的占地面積較大,但因屋頂處理得當,所以建築沒有突兀之感,造型舒展而又靈巧,和四周的園林式環境相互協調,體現了寧壽宮作為乾隆帝歸政之後居所的意涵。[1]
景福宮外檐下方懸掛「景福宮」匾額,室內明間懸掛「五福五代堂」匾額,均為乾隆帝御筆。乾隆年間,曾在景福宮內陳設西洋儀器。景福宮的西窗外仿靜怡軒種植梅樹,冬季設氈棚對梅樹加以保護。[1]
景福宮前的東、西兩面都是遊廊,和景福宮的前廊相連,圍合成為半開敞的一座小庭院,庭院內種植松柏。西側遊廊中間設有垂花門,即「景福門」,門外是一個小院,小院的正中有一個八角形漢白玉須彌座,南北長4.2米,東西寬2.5米,高約1米,座口環繞着高約30厘米的銅質欄杆。座上安放着一塊高4.5米的巨石,紋理清楚,姿態挺拔而雋秀,這是紫禁城內知名的山石——「文峰」。文峰東面下部鐫刻着乾隆帝御製《文峰詩》,內稱其為「景福宮前鎮樞紐」。過文峰向北走,穿過兩重月亮門,便來到佛日樓。[1]
景福宮為寧壽宮東路的主體建築,其北面是梵華樓,西面和寧壽宮中路的景祺閣相望。景福宮和周圍建築間安插着遊廊及虎皮石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