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特火點
浮沉特火點(日語:浮沈特火点/ふちんとっかてん Huchin Tokkaten)[註 1]是二戰末期日本陸軍研製的一系列小型水下堡壘。
概說
[編輯]太平洋戰爭進入末期,日本面對本土遭到美國進攻的可能性。儘管日本陸軍已經逐漸放棄灘頭決戰的反登陸思路,但仍希望能在本土決戰中對美軍的登陸部隊在登陸的半途予以一定殺傷。[1]浮沉特火點的想法孕育而生。「特火點」三字在日語裡是碉堡的意思。顧名思義,浮沉特火點既是具有潛水能力的碉堡。浮沉特火點實際上是一種微型潛艇。潛艇的頂部具有武器,彈藥、人員和維生系統則在耐壓殼體內。作戰時,浮沉特火點會被部署到預計美軍會登陸的區域提前部署並沉入水底。待美軍登陸艇靠近後則上浮到水面對其進行攻擊。1945年1月浮沉特火點開始設計。共設計了三個型號。
改型
[編輯]I型
[編輯]I型為最基本型。為一豎直的2.5m高圓柱狀耐壓結構。[2]圓柱的頂端設有一門帶防盾的37mm火炮(原計劃採用20mm機關炮,但因效果很差而取消[3])。排水量5-7噸。本體沒有任何動力裝置,需由拖船拖帶往部署地點,下潛後由錨鏈固定。本艇定員2人,維生設備可支持2人在水下生存48小時。因此在預計敵軍即將進攻時,人員才會被部署到艇內。1945年5月本艇在川崎車輛廠完成試製,並在神戶港進行「首航」。[2]
II型
[編輯]II型為具有動力的型號。本體類似較短粗的微型潛艇。排水量20噸。可以水面航速2.7節,水下航速1.7節的速度行動。定員3-4人。主武器為一門四式76mm舟艇炮。[2]1945年7月首航。
III型
[編輯]III型實際上為一小型潛艇。排水量40噸。武器與II型相同。主要任務為布雷和為I型、II型進行補給。
結果
[編輯]儘管開發和製造一切順利,由於日本的迅速投降,所有浮沉特火點都從前線撤回。在戰爭中沒有任何交戰記錄。
美軍的登陸艇具有大口徑機槍,且在1945-1946年間太平洋上的美軍兩棲部隊也會裝備很多兩棲戰車。他們的火力相比浮沉特火點都相當強大。此外,由於I型沒有機動能力,需要預設到固定陣地上。而美軍可能在登陸前進行掃雷作業將I型提前消滅掉。因此普遍預計即使浮沉特火點投入實戰,也不會取得理想的效果。至少會比特攻兵器要差。[1]而浮沉特火點雖然不是按照特攻兵器設計的,其成員的結果恐怕也不會和特攻隊員相差多少。
在中文網絡中,有時會將浮沉特火點I型戲稱為「防空巡洋盆」或「防空澡盆」(蓋因其浮出水面後的部分形似巨大的日式澡盆),以嘲諷日本終戰前各種奇怪「決勝武器」的無效。
注釋
[編輯]- ^ 特火點三字在部分日語輸入法中可能不能被正常輸入
參考
[編輯]- ^ 1.0 1.1 陸軍造艦的巔峰——反艦汽油桶[永久失效連結]
- ^ 2.0 2.1 2.2 用澡盆抗登陸?鬼子這腦洞奇葩到突破天際![永久失效連結]
- ^ 着眼点にはうなづくのだが…. [2018-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