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王仁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仁裕(880年—956年),字德輦,又稱為「詩窯」,唐朝天水人(今甘肅省天水縣)[1]。 五代時期的文學家。

生平

[編輯]

先世太原人。祖父王義甫任成州軍事判官,出生在西和縣何壩鎮馬寨村,遷居秦州長道縣碑樓川(今禮縣石橋鄉斬龍村)。

王仁裕生於唐僖宗乾符六年(880年),早年不好讀書,以狗馬彈射為樂,二十五歲後,開始就學。最早為秦州判官,後入四川,擔任前蜀後主王衍的禮部郎中、中書舍人、翰林院學士等職。同光三年(925年),前蜀滅亡,王仁裕入後唐任雄武軍節度判官,後罷職歸隱漢陽別墅,著有《歸山集》五百首。不久王思同任命他為興元軍節度判官。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時官至戶部尚書兵部尚書太子少保。後周世宗顯德三年(956年)七月十九日卒,年七十七。贈太子少師。[2]

作品

[編輯]

王仁裕通曉音律,善觀曆象,著有《開元天寶遺事》、《入洛記》、《乘輅集》等[3]

考古發現

[編輯]

北宋李昉有《周故太子少師王公神道碑》[4],1983年在今禮縣石橋鎮斬龍村出土《周故太子少師王公神道碑》。《周通議大夫王仁裕墓志銘》,1986年5月出土,今存於甘肅禮縣博物館。

參考書目

[編輯]
  • 李昉《周故太子少師王公神道碑》
  • 蒲向明《王仁裕的文學成就》

注釋

[編輯]
  1. ^ 《神道碑》云:「其先太原人,後世徒家秦隴,今為天水人也。」
  2. ^ 《十國春秋》卷四十四《王仁裕傳》傳云:「王仁裕,字德輦,天水人也。少不知書,以狗馬彈射為樂。年二十五始就學,而為人雋秀,以文辭知名秦、隴間,秦帥闢為秦州節度判官。仁裕因入成都,事後主為中書舍人。後主東巡,仁裕與翰林學士李浩弼等從行,在路酬答吟詠,無有虛日。國亡降唐,歷晉、漢,累官翰林學士承旨、戶部尚書。乾祐初知貢舉,放榜得士二百一十四人,因題詩以榮之。 周顯德三年卒,年七十七,贈太子少師。」
  3. ^ 《崇文總目》史部傳記類著錄:「《王氏見聞集》三卷,王仁裕撰。」
  4. ^ 《全宋文》卷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