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王勖 (晉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勖(1716年—1776年)字恢中,號敬亭。清代晉商,山西省平陽府太平縣北柴莊人(今屬襄汾縣趙康鎮北柴村)。

王勖出生於康熙五十五年八月初八日(1716年)。生平蹤跡多在揚州業鹽,富而好仁。乾隆二十年(1755年),江南淮安府海州揚州府發生大饑荒,王勖在揚州捐糧設粥廠救災,救活三郡十數萬饑民。兩淮鹽政高公上奏朝廷,加恩議敘,好義之名滿天下[1]。五年後,又捐金賑濟家鄉山西平、蒲、解、絳。[2]

乾隆十六年數次南巡,王勖等兩淮鹽商負責接待,日夜操勞,沿河處所布置精潔,供皇帝遊憩,因接待有功而屢獲嘉獎。王勖恩賜頂帶,以道職加按察司銜。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王勖等人又加「奉宸苑卿」銜[3]。在授「奉宸苑卿」頭銜的八個鹽商中,除了王勖之外,其他皆為徽商[4]

乾隆年間,王勖在迎恩河(漕河)西修建了邗上農桑杏花村舍兩座園林,其弟候選知府王協修葺[5][6]。模仿康熙《耕織圖》[7][8][9][10][11][12]

王勖又兩次遇皇太后萬壽大慶,得賜宴遊圓明園[13]。金川用兵時,又捐助軍需。

王勖的職務包括詹事府主簿、通政司經歷、刑部貴州司員外郎。不久丁艱回籍,升補道員,加按察使銜,賜奉宸苑卿,階奉直大夫,晉封資政大夫。逝世於乾隆四十年閏十二月二十九日(1776年)。年六十歲。

家庭[編輯]

  • 高祖:王廷儀,禮部儒士
  • 曾祖:王瑞,承德郎。
  • 祖父:王永祚,字紀公,號朴齋,州同知。
  • 父親:王之綸,字濟屯,號和庵,北柴人,候選州判。
  • 母親:張氏
  • 配偶:傅氏、張氏、巨氏,副配賈氏。
  • 獨子:王沖翰,字際雲,號奇峰,庚子副榜,癸卯舉人,候選主事。公舉孝廉方正,軍功議敘郎中。博覽群書,勤學積善。事親孝。端品力學,不染紈絝習。壽六旬,病足不能出。
  • 女兒六人,俱適名族。
  • 孫四人:王棠、王檀、王梅、王樉。王檀,字樂園,號芳南。行三。乾隆己亥年(1779)四月初四日吉時生,議敘通判。
  • 曾孫:王炯宇。

參考[編輯]

  1. ^ 安清翰:襄汾北柴富商王勖墓表
  2. ^ 道光太平縣誌
  3. ^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六百五十四/乾隆二十七年二月上/14日》:「朕此次南巡,所有兩淮商眾承辦差務,皆能踴躍急公,宜沛特恩,以示獎勵。其已加奉宸院卿銜之黃履暹、洪征治、江春、吳禧祖,各加一級。已加按察使銜之徐士業、汪立德、王勖,俱著加奉宸院卿銜。李志勛、汪秉德、畢本恕、汪燾,著各加按察使銜。程征棨,著賞給六品職銜。程揚宗、程玓、吳山玉、汪長馨,俱著各加一級。」
  4. ^ 王振忠:《清代徽商與揚州的園林名勝——以《江南園林勝景》圖冊為例》。
  5. ^ 重修《揚州府志》
  6. ^ 《兩淮鹽法志》
  7. ^ 李斗:《揚州畫舫錄》卷一
  8. ^ 《平山堂圖志》卷二
  9. ^ 《南巡盛典》卷九十七
  10. ^ 《揚州名勝錄》卷一
  11. ^ 《揚州覽勝錄》卷一
  12. ^ 历史深处的画舫.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3年. ISBN 978-7-5641-4124-0. 
  13. ^ 光緒太平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