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經濟體制 (東德)
外觀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3年1月19日) |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ESS)是東德在1968—1970年間實施的一項經濟政策,由該國的專制領導人烏布利希提出並領導。它專注於高科技領域,試圖使自給自足的增長成為可能。總的來說,在所謂的結構決定領域重新引入了集中規劃,其中包括電子、化學和塑料。工業聯合體的形成是為了垂直整合涉及重要最終產品製造的行業。恢復價格補貼以加速有利行業的增長。
1968年的年度計劃將決定結構的地區的生產定額比其餘部門高出2.6個百分點,以實現這些地區的工業增長。國家為高科技部門制定的1968—1970年目標甚至更高。由於未能實現目標,改革工作於1970年終止。
簡介
[編輯]由於東德無法趕上西方,當時的想法是大力投資,實現當時最現代化工業的「飛躍」,然後通過出口領先西方一代的產品獲取利潤。 當時,蘇聯在太空競賽中的技術進步速度快於美國,因此社會主義樂觀主義達到頂峰。越來越技術官僚化的烏布利希將科技革命視為東德最快的前進道路。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是在「無需趕上就超車」(überholen ohne einzuholen) 的口號下推出的。 烏布利希沒有試圖讓整個經濟增長,而是將所有國家的努力和投資集中在少數有望帶來最大回報的高增長行業。 在這些選定的行業中,東德希望在不讓東德整體經濟「趕上」西德的情況下,「趕超」西德。
第一份結構決定項目清單由部長會議於1967年6月創建。[1]主要發展領域是化學(石化和人造纖維)、工程(機床和工廠建設)、電子、數據處理設備和自動化技術。[2]
參考資料
[編輯]- ^ Kopstein, Jeffrey. Ulbricht embattled: The quest for socialist modernity in the light of new sources. Europe-Asia Studies. 1994-01-01, 46 (4). ISSN 0966-8136. doi:10.1080/09668139408412185.
- ^ Berghoff, Hartmut; Balbier, Uta Andrea. The East German Economy, 1945-2010: Falling Behind Or Catching Up?.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10-07 [2023-01-19]. ISBN 978-1-107-03013-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9)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