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約瑟夫·海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Joseph Heller
約瑟夫·海勒
出生(1923-05-01)1923年5月1日[1]
 美國紐約
逝世1999年12月12日(1999歲—12—12)(76歲)
 美國紐約
職業小說家、劇作家
母校哥倫比亞大學
體裁諷刺小說
黑色幽默
代表作第22條軍規
配偶Shirley Held
(1945~1981,一子一女)
Valerie Humphries
(1987~1999.12.12)
父母Isaac & Lena Heller
子女Erica
Ted
受影響於路易-費迪南·塞利納, 納撒尼爾·韋斯特, 塞繆爾·貝克特, 弗朗茨·卡夫卡, 托馬斯·曼, 阿爾貝·加繆, 威廉·福克納
施影響於庫爾特·馮內古特, J.G.巴拉德, 克里斯多弗·息金斯

簽名

約瑟夫·海勒(英語:Joseph Heller,1923年5月1日—1999年12月12日),生於美國紐約,猶太人,美國小說家、劇作家,「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代表作《第二十二條軍規》已成為諷刺文學的經典之作,1998年蘭登書屋評選的二十世紀百大英文小說中此書名列第七。

生平

[編輯]

約瑟夫·海勒生於紐約布魯克林科尼島一個貧窮的俄羅斯猶太移民家庭,並在此長大。他是父親第二次婚姻所生,家中還有同父異母的長兄李(Lee)和姐姐西爾維亞(Sylvia)。5歲時他的父親,一位運送麵包的卡車司機去世,家境更加困難,靠母親為客人提供膳食度日。海勒從小就頗具語言天賦,善於尖刻地諷刺和開玩笑。10歲時,一位堂姐使他讀到兒童版的《伊利亞特》,從此立下成為作家的決心。讀中學時,他就當過電報遞送員。1941年他從林肯高中畢業,加入美國陸軍航空兵團(後改為美國陸軍航空軍)。二戰期間,他作為B-25轟炸機的投彈手在北非和意大利戰場共參加了六十次飛行。1945年復員,並結婚。

1948年他進入南加州大學學習,然後轉入紐約大學,獲得藝術學士學位,期間開始短篇小說創作。1949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碩士學位並得到富布賴特獎學金赴牛津大學深造一年。此後,海勒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寫作課程兩年。1952年他回到紐約,曾擔任《時代》等雜誌廣告撰稿人和《McCall's》雜誌的推廣經理。1953年他開始寫作長篇小說《第十八條軍規》。1961年小說以《第二十二條軍規》之名出版,取材於海勒自己在二戰中的經歷。此書起初並未引起太多注意,反響平平,但從此海勒成為了職業作家。隨着美國國內反越戰浪潮的興起,《第二十二條軍規》在全國各地的大學生中得到了強烈共鳴,並迅速成為暢銷書,在美國銷售就超過了1000萬冊。1970年拍攝為電影。

海勒於1963年獲得美國文學藝術院獎學金,1977年被選為該院院士。1982年他得了麻痹症,然後又飽受吉蘭─巴雷氏症候群的折磨。恢復健康後,海勒與結婚35年的妻子離婚,而同病中照顧自己的護士結合。1999年他因心臟病發作在紐約東漢普頓的家中逝世,享年76歲。《第二十二條軍規》以荒誕的形式,多角度,多層次地展示了生活。除小說外,他還創作過一些舞台劇、電影劇本、短篇小說和評論。

小說

[編輯]
  • 第二十二條軍規》(1962)
  • 出了毛病》(1974):中產階級家庭的日常生活和相互關係,展示60年代瀰漫於美國社會的精神崩潰和信仰危機。
  • 像高爾德一樣好》(1979):一位美國猶太裔教授變態的精神世界,揭示美國官僚政治的腐敗,優秀的政治諷刺小說。
  • 《上帝知道》(1984):宗教主題的小說,用作者特有的哲理、諷刺和荒誕相間的風格虛構大衛王臨死前的自傳。
  • 《並非玩笑》(1986):描寫自己纏綿病榻的經歷。
  • 《立此存照》(1988):比較西方傳統文明中的偉大人物(如柏拉圖倫勃朗)與現代美國做比較,探索天才與權力之間不斷的衝突。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反小說。
  • 《結束時分》(1994):講述《第二十二條軍規》中人物50年後在紐約再聚首的故事。
  • 《一位藝術家的老年畫像》(2000):去世後出版的最後一部小說。

戲劇

[編輯]
  • 《我們轟炸紐黑文》(1967)
  • 《克萊文杰的審判》(1974)。

回憶錄

[編輯]
  • 《悠悠歲月:從科尼島到這裡》(1998)

參考文獻

[編輯]
  1. ^ "Joseph Heller." UXL Encyclopedia of World Biography. 2003 ed. pg. 870

外部連結

[編輯]

生平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