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蘇聯軍事院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蘇聯軍事院校是蘇聯軍隊培養幹部的正規渠道。單校規模較小,平均每年畢業學員200-500人。 不計軍區或艦隊開辦的准尉學校、技師學校、炊事員學校,全蘇支援陸海空軍志願協會開辦的汽車學校、無線電學校、技術學校、航海學校等,至1980年代蘇軍有172所正規軍事院校。

三年制軍校的畢業生不授予學位。入學年齡限制為:由地方參軍的學員為17至21歲,超期服役軍人為23歲,准尉25歲。

歷史[編輯]

蘇俄國內戰爭期間,軍事院校以短訓班(4-10個月)為主要形式。1917年12月,根據列寧的指示,組建了莫斯科第一革命機槍學校。隨後又開設了十餘所航空兵、炮兵、工程兵、測繪、鐵道、醫學等專業的短訓班軍校及彼得格勒海軍指揮軍官學校。1918年10月底,紅軍達到了約80萬人,比當年5月29日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實行義務兵役制時增加了三倍。為了適應紅軍擴大的需要,在帝俄舊的軍事學院的基礎上建立了總參軍事學院、炮兵學院、軍事工程學院、軍需學院、海軍學院、軍事醫學院。1919年1月有軍事院校60餘所。1919年9月增至107所。1919年底紅軍已達300萬人。1920年11月,紅軍有550萬人,軍事院校150多所,在校學員5.4萬人。當時規定學員必須是工農子弟,黨員優先,錄取時注重政治表現;教員中有很多帝俄的舊軍事專家。與此同時,聯共(布)中央鑑於內戰基本結束,實行新經濟政策恢復遭八年戰爭徹底破壞的國民經濟,於1920年11月決定裁軍200萬人。到1921年春,紅軍仍有470萬人。1921年4月,聯共(布)中央做出新的大裁軍決議。至1921年秋,紅軍有160萬人。1922年10月,紅軍有80萬人,軍事院校卻反增到217所以保存軍隊骨幹。1923年10月進一步裁減到了60萬人,軍事院校81所,其中軍事學院3所、高等軍事學校10所、中等軍事學校55所、指揮員進修班13所。

蘇聯啟動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工業大躍進與農業集體化之前的1928年,紅軍總人數56萬人,軍事院校67所,其中陸軍學校48所,空軍學校8所,海軍學校5所,軍事學院6所(伏龍芝軍事學院、捷爾任斯基軍事技術學院、茹科夫斯基空軍軍事學院、海軍軍事學院、軍事醫學院、托馬喬夫政治學院)。在校學員只有3200多人。

1929年4月召開的聯共(布)十六大決定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1934年1月召開的聯共(布)十七大決定開始第二個五年計劃。這兩個五年計劃的勝利完成,奠定了偉大衛國戰爭的工業物質基礎。1932年5月,成立了一批專業軍事學院:機械化和摩托化軍事學院、炮兵學院(從捷爾任斯基軍事技術學院分立)、軍事運輸學院、軍事電工技術學院、化學兵學院、軍事工程學院(從捷爾任斯基軍事技術學院分立)。為應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策源地法西斯政權的上台執政,1935年紅軍總人數為93萬,1938年元旦增加至151萬,大量先進技術和新型裝備也開始裝備部隊。1935年5月4日,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宮舉行的紅軍學院學員畢業典禮上的講話》提出了「幹部決定一切」的著名口號:

如果我們需要順利地消滅十分缺乏人才的現象,使我國得到足夠數量的能夠推進技術和運用技術的幹部,我們首先就應當學會重視人才,重視幹部,重視每一個有益於我們共同事業的工作者。畢竟應該了解:人才,幹部是世界上所有寶貴的資本中最寶貴最有決定意義的資本。應該了解:在我們目前的條件下,「幹部決定一切」。如果我們在工業、農業、運輸業和軍隊中擁有大量的優秀幹部,那麼我們的國家就將是不可戰勝的。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幹部,那我們就會寸步難移。

1935年成立軍事經濟學院。1936年伏龍芝軍事學院戰役系擴大組建為總參軍事學院。1938年底,有14所軍事學院,75所軍事學校(陸軍50所,空軍18所,海軍7所)。在校學員20 000人,指揮專業與技術專業學員比例三比七。

隨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39年9月1日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了《普遍義務兵役法》。至1941年6月,紅軍超過500萬人。中等軍事學校擴建到203所,還辦了68個短訓班,共有學員30多萬人,為急速擴軍提供了大量基層幹部。設有19所軍事學院,在10所地方高校開設「軍事系」。

戰爭爆發後頭八天,蘇聯政府動員徵召了500多萬人參軍。軍事院校繼續增加,並縮短訓練周期(專業性強的軍事院校8-12個月,一般性軍事學院6-8個月),一般性軍事學校4-6個月)、擴大了招生名額,及時地補充了部隊。至1942年11月,軍事院校有280多所。各方面軍、各集團軍舉辦初級軍官速成訓練班,短訓提干的戰士。1942年全年各軍事院校與短訓班給部隊輸送了56萬名指揮、政治、技術幹部。1943年,戰局好轉,蘇聯此時有軍事院校250多所,各類訓練班200多個,為部隊輸送了36萬名幹部。至1945年8月戰爭日本,整個戰爭期間軍事院校為部隊輸送了約200萬名幹部。

1945年5月戰勝德國時,蘇軍約有1136萬人。經過六批裁軍,至1948年底有280萬人。取消了各種短訓班,裁撤了大批陸軍軍事學校,開辦了一些文化技術補習學校以培養留隊的部隊幹部,正規軍事院校縮減至100多所。

戰後,隨着技術裝備的更新換代與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更加重視專業技術幹部培養與綜合指揮幹部的科技素質。五十年代興建了一批專業技術軍事學校(以中等軍事學校為主)。1958年,第一所三年制軍校改為四年制,授予「全蘇學位」。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中等軍事院校幾乎都升格為高等軍事院校(指揮系一般學制四年,工程技術專業一般學制五年)。至1977年,僅剩5所三年制軍校沒有改制。1975年,受過高等教育的軍官,超過50%;戰略火箭軍中受過高等教育的軍官達到了80%。

戰略火箭軍[編輯]

  • 以Е.И.克雷洛夫命名的戰略火箭軍哈爾科夫高等軍事指揮學校
  • 別爾姆高等軍事指揮學校
  • 以炮兵主帥М.И.涅傑林命名的戰略火箭軍羅斯托夫高等軍事指揮學校
  • 以列寧共青團命名的戰略火箭軍謝爾普霍夫高等軍事指揮學校

陸軍[編輯]

  • 以蘇聯元帥И.С.科涅夫命名的阿拉木圖高等聯合兵種指揮學校
  • 以阿塞拜疆最高蘇維埃命名的巴庫高等聯合兵種指揮學校
  • 以蘇聯元帥К.К.羅科索夫斯基命名的遠東高等聯合兵種指揮學校
  • 以М.В.伏龍芝命名的基輔高等聯合兵種指揮學校
  • 以С.М.基洛夫命名的列寧格勒高等聯合兵種指揮學校
  • 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蘇維埃命名的莫斯科高等聯合兵種指揮學校英語Moscow_Higher_Military_Command_School。前身為1917年12月,根據列寧的指示,組建了莫斯科第一革命機槍學校。
  • 以М.В.伏龍芝命名的鄂木斯克高等聯合兵種指揮學校
  • 以蘇聯元帥А.И.葉廖緬科命名的奧爾忠尼啟則高等聯合兵種指揮學校
  • 以列寧命名的塔什干高等聯合兵種指揮學校

裝甲兵[編輯]

  • 以蘇聯元帥К.А.梅列茨科夫命名的布拉戈維申斯克高等坦克指揮學校
  • 以偉大的十月革命五十周年命名的車里雅賓斯克高等坦克指揮學校
  • 以韃靼蘇維埃自治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命名的喀山高等坦克指揮學校
  • 以烏克蘭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命名的哈爾科夫近衛高等坦克指揮學校
  • 以裝甲兵元帥П.С.雷巴爾科命名的塔什干高等坦克指揮學校
  • 以列寧命名的烏里雅諾夫斯克近衛高等坦克指揮學校
  • 以蘇聯元帥И.И.雅庫鮑夫斯基命名的基輔高等坦克工程學校(五年制)
  • 以蘇聯元帥П.К.科舍沃依命名的鄂木斯克高等坦克工程學校

火箭兵和炮兵[編輯]

初級軍官生長教育:

在職軍官輪訓:

陸軍防空兵[編輯]

  • 以偉大十月革命六十周年命名的列寧格勒高等地對空火箭指揮學校
  • 以Г.К.奧爾忠尼啟則命名的奧倫堡高等地對空火箭指揮學校
  • 以陸軍大將Н.Ф.瓦杜丁命名的波爾塔瓦高等地對空火箭指揮學校
  • 斯摩棱斯克高等地對空火箭指揮學校
  • 以С.М.基洛夫命名的基輔高等地對空火箭指揮學校

空降兵[編輯]

  • 以列寧共青團命名的梁贊高等空降指揮學校

國土防空軍地對空導彈部隊[編輯]

  • 高爾基高等地對空火箭防空指揮學校
  • 第涅伯羅彼得羅夫斯克高等地對空火箭防空指揮學校
  • 奧爾忠尼啟則高等地對空火箭防空指揮學校
  • 恩格斯高等地對空火箭防空指揮學校
  • 以偉大十月革命六十周年命名的雅羅斯拉夫爾高等地對空火箭防空指揮學校
  • 明斯克高等地對空火箭防空工程學校

國土防空軍殲擊航空兵[編輯]

  • 阿爾馬維爾高等防空飛行員空軍學校
  • 斯塔夫羅波爾高等防空飛行員和領航員空軍學校
  • 以揚.法布里奇烏斯命名的陶格夫皮爾斯高等防空空軍工程學校

無線電工程部隊[編輯]

  • 克拉斯諾雅爾斯克高等防空無線電電子指揮學校
  • 普希金高等防空無線電電子指揮學校
  • 維爾紐斯高等防空無線電電子指揮學校
  • 以列寧共青團命名的日托米爾高等防空無線電電子指揮
  • 基輔高等防空工程無線電技術學校

空軍培養飛行員學校[編輯]

  • 以空軍主帥А.А.諾維科夫命名的巴拉索夫高等飛行員航空學校
  • 以空軍主帥К.А.維爾希寧命名的巴爾納烏爾高等飛行員航空學校
  • 以В.П.契卡洛夫命名的鮑里索格列勃斯克高等飛行員航空學校
  • 以列寧共青團命名的切爾尼戈夫高等飛行員航空學校
  • 以А.Ф.米阿斯尼科夫命名的卡恰高等飛行員航空學校
  • 以С.И.格里采維茨命名的高等飛行員航空學校
  • 以И.С.波爾賓命名的奧倫堡高等飛行員航空學校
  • 薩拉托夫高等飛行員航空學校
  • 塞茲蘭高等飛行員航空學校
  • 以М.М.拉斯科娃命名的坦波夫高等飛行員航空學校
  • 以宇航員科В.М.馬羅夫命名的葉伊斯克高等飛行員航空學校(同時也為蘇聯海軍航空兵訓練飛行員)

培養領航員的學校[編輯]

  • 以共青團五十周年命名的車里雅賓斯克高等領航員空軍學校
  • 以頓巴斯無產階級命名的伏羅希洛夫格勒高等領航員空軍學校

空軍高等航空工程學校[編輯]

學制均為5年。

  • 以共青團五十周年命名的伊爾庫茨克高等空軍工程學校
  • 基輔高等空軍工程學校
  • 哈爾科夫高等空軍工程學校
  • 以Я.阿爾克斯尼斯命名的里加高等空軍工程學校
  • 以Ф.Э.捷爾任斯基命名的坦波夫高等空軍工程學校
  • 沃羅涅什高等空軍工程學校

空軍通信學校[編輯]

  • 以烏克蘭列寧共青團命名的哈爾科夫高等空軍通信指揮學校

空軍技術學校[編輯]

畢業學員委任為空軍技術軍官,發給畢業證,但沒有學位,學制為3年。

  • 阿欽斯克空軍技術學校
  • 以烏克蘭列寧共青團五十周年紀念命名的瓦西里耶夫空軍技術學校
  • 加里寧格勒空軍技術學校
  • 以列寧共青團命名的別爾姆空軍技術學校

海軍艦隊軍官學校[編輯]

  • 以М·В·伏龍芝命名的高等海軍學校(設在列寧格勒,為北方艦隊培養軍官)
  • 以П·С·納希莫夫命名的黑海高等海軍學校(設在塞瓦斯托波爾,為黑海艦隊培養軍官)
  • 以Ф·Ф·烏沙科夫命名的加里寧格勒海軍學校(為波羅地海艦隊培養軍官)
  • 以С·О·馬卡羅夫命名的太平洋高等海軍學校(設在伏拉迪沃斯托克,為太平洋艦隊培養軍官)
  • 以С·М·基洛夫命名的裏海高等海軍學校(設在巴庫,為裏海區艦隊培養軍官)

海軍工程學校[編輯]

  • 以列寧命名的列寧格勒高等海軍工程學校
  • 塞瓦斯托波爾高等海軍工程學校
  • 以捷爾任斯基命名的高等海軍工程學校(設在列寧格勒)

海軍潛水領航學校[編輯]

  • 以列寧共青團命名的高等海軍潛水領航學校(設在列寧格勒)

海軍無線電電子學校[編輯]

  • 以А.С.波波夫命名的高等海軍無線電電子學校(設在列寧格勒)

政治學校(直屬總政治部)[編輯]

  • 以偉大十月革命六十周年命名的新西比爾斯克高等軍政聯合兵種學校(為陸軍培養政工軍官,設有專門培養空降兵政工人員的部分)
  • 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坦克兵和炮兵高等軍政學校(為陸軍培養政工軍官)
  • 以蘇聯元帥С.С.比留佐夫命名的里加高等軍政學校(為戰略火箭軍培養政工軍官)
  • 列寧格勒防空兵高等軍政學校
  • 庫爾干空軍高等軍政學校
  • 基輔海軍高等軍政學校
  • 多涅斯克工程兵和通信兵高等軍政學校
  • 辛菲羅波爾建築部隊高等軍政學校
  • 利沃夫高等軍政學校

後勤部隊[編輯]

  • 以鮑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命名的烏里揚諾夫斯克高等軍事技術學校(培養液體燃料相關專業人員)
  • 以列寧的紅旗共青團命名的沃爾斯克高等後勤學校
  • 高爾基高等後勤學校(培養經濟工程師)
  • 以М.В.伏龍芝命名的列寧格勒鐵道兵和軍事運輸高等學校
  • 以陸軍大將А.В.赫魯廖夫命名的雅羅斯拉夫高等軍事財務學校
  • 莫斯科築路與工程兵高等指揮學校(前身為民防部隊的學校)

通信兵[編輯]

  • 以М.И.加里寧命名的奧廖爾高等軍事通信指揮學校
  • 波爾塔瓦高等軍事通信指揮學校
  • 克麥羅沃高等軍事通信指揮學校
  • 以Г.К.奧爾忠尼啟則命名的烏里揚諾夫斯克高等軍事通信指揮學校
  • 以蘇聯元帥М.В.扎哈羅夫命名的梁贊高等軍事通信學校
  • 以蘇聯元帥В.Д.索科洛夫斯基命名的諾沃切爾卡斯克高等軍事通信指揮學校
  • 托木斯克高等軍事通信指揮學校
  • 以十月革命六十周年命名的斯塔夫羅波爾高等軍事通信工程學校
  • 切列波維茨高等無線電電子軍事工程學校
  • 以М.И.加里寧命名的基輔高等軍事通信工程學校
  • 以連索維特命名的列寧格勒高等軍事通信工程學校

軍事工程學校[編輯]

  • 以АА日丹諾夫命名的加里寧格勒工程兵高等工程學校
  • 以工程兵元帥В.К.哈爾琴科命名的卡梅尼特.波多爾斯基高等軍事工程指揮學校
  • 以工程兵元帥А.И.普羅什里雅科夫命名的丘門高等軍事工程指揮學校

防化兵[編輯]

  • 薩拉托夫防化兵高等工程學校
  • 科斯特羅馬防化兵高等軍事指揮學校
  • 坦波夫防化兵高等軍事指揮學校(設立於1974年)

汽車兵[編輯]

  • 梁贊高等軍事汽車工程學校
  • 撒馬爾罕高等軍事汽車指揮學校
  • 車里雅賓斯克高等軍事汽車指揮學校
  • 烏蘇里斯克高等軍事汽車指揮學校

測繪部隊[編輯]

  • 列寧格勒軍事測繪指揮學校

建築和營房部隊[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