萑苻之亂
外觀
萑苻之亂,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魯昭公二十年、鄭簡公八年)鄭國的盜賊聚集在萑苻之澤(蘆葦塘),被子太叔平定。
鄭國的子產(公孫僑)有病,對子太叔(游吉)說:「我死後,你必定執政。唯有有德者能以寬大來使百姓服從,其次莫若嚴厲。火勢猛烈,民眾看着就怕,所以死於火的人很少。水性懦弱,民眾輕視而玩弄,死於水的人很多。所以寬大不易。」子產得病數月去世。子太叔執政,不忍嚴厲,而奉行寬大政策。鄭國很多盜賊聚集在蘆葦叢生的湖澤(今河南省中牟縣東北)里作亂。太叔後悔沒有聽子產之言。發動徒兵攻打萑苻之盜,將他們全部殺死,鄭國的盜賊稍稍收斂。 孔子評價這件事,認為寬猛相濟,政事才能調和。
參考文獻
[編輯]- 《春秋左氏傳 昭公二十年》:鄭子產有疾,謂子大叔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疾數月而卒。大叔為政,不忍猛而寬。鄭國多盜,取人於萑苻之澤。大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不及此。」興徒兵以攻萑苻之盜,盡殺之,盜少止。仲尼曰:「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詩》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施之以寬也。『毋從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慘不畏明。』糾之以猛也。『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競不絿,不剛不柔。布政優優,百祿是遒。』和之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