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聖瑪利亞教堂
蒙古聖瑪利亞教堂 | |
---|---|
Παναγία Μουχλιώτισσα | |
41°01′47″N 28°56′56″E / 41.029722°N 28.948889°E | |
位置 |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芬內爾區 |
所屬宗派 | 希臘正教會 |
歷史 | |
創建日期 | 7世紀初 |
創建者 | Sopatra / 瑪麗亞·帕列奧洛吉娜 |
奉獻 | 聖母 |
建築 | |
建築風格 | 拜占庭 |
竣工日期 | 1281年以後 |
蒙古聖瑪利亞教堂(希臘語: Θεοτòκος Παναγιώτισσα,Theotokos Panaghiótissa,意為聖母)或 Παναγία Μουχλιώτισσα,Panaghia Muchliótissa);土耳其語:Kanlı Kilise(意為:流血教堂),是伊斯坦布爾的一座東正教教堂。這是君士坦丁堡唯一未曾改為清真寺,始終保持開放的拜占庭希臘正教會教堂[1]
該堂通常不向公眾開放,位於法提赫區的芬內爾街區Tevkii Cafer Mektebi Sokak的一面高牆後面,俯瞰金角灣的坡頂,靠近雄偉的芬內爾希臘東正教學院。雖然它一直在希臘人手中,但是甚至比改為清真寺的哪些教堂改變更多。
歷史
[編輯]公元7世紀初,公主 Sopatra(拜占庭皇帝莫里斯之女)在君士坦丁堡第五山的山坡建起了修女院。該建築供奉聖Eustolia.[2] 在11世紀,增建了諸聖修道院,與阿索斯山的大勞拉修道院有着密切的關係。在第四次十字軍後的拉丁帝國期間,該修道院消失。
1261年,拜占庭奪回該市後,米海爾八世的舅舅以撒·杜卡斯重建了簡樸的只有一層樓的修道院,供奉聖母[2]1266年,該建築擴建,由畫家Modestos裝飾[3][巴列奧略王朝],。
1281年,皇帝米海爾八世的私生女、蒙古伊爾汗阿八哈的遺孀瑪麗亞·帕列奧洛吉娜在闊別15年後回到君士坦丁堡。據說她重建了修女院和教堂,在此隱居直到去世。此後修院和教堂就得到「蒙古人」稱號(Mouchliōtissa)[2]。修道院一直存在到帝國結束。
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當天,建築物的周圍發生希臘人對入侵的奧斯曼帝國最後拼死抵抗。因此,該堂的土耳其語名稱為流血教堂(Kanlı Kilise),從金角灣通往該堂的道路仍然稱為旗手坡(土耳其語:Sancaktar yokuşu),以紀念在此戰死的奧斯曼旗手[4]。
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將該堂贈給法提赫清真寺的希臘建築師阿提克·錫南的母親。巴耶濟德二世又進行確認,以表彰他的侄子建造巴耶濟德二世清真寺的功勞[5]。
該堂曾數次因芬內爾區的火災損毀(1633, 1640、1729),隨後修復和擴建,失去其原有的優雅氣質。[6]在十九世紀末,附近建立了一座小學校,1892年增建小鐘樓。 1955年,該堂在反希臘的伊斯坦布爾大屠殺中受損,此後修復[6]。
參考
[編輯]書目
[編輯]- Van Millingen, Alexander. Byzantine Churches of Constantinople. London: MacMillan & Co. 1912.
- Mamboury, Ernest. The Tourists' Istanbul. Istanbul: Çituri Biraderler Basımevi. 1953.
- Janin, Raymond. La Géographie ecclésiastique de l'Empire byzantin. 1. Part: Le Siège de Constantinople et le Patriarcat Oecuménique. 3rd Vol. : Les Églises et les Monastères. Paris: Institut Français d'Etudes Byzantines. 1953 (法語).
- Müller-Wiener, Wolfgang. Bildlexikon Zur Topographie Istanbuls: Byzantion, Konstantinupolis, Istanbul Bis Zum Beginn D. 17 Jh. Tübingen: Wasmuth. 1977. ISBN 978-3-8030-1022-3 (德語).
- Ryder, Edmund C., The Despoina of the Mongols and Her Patronage at the Church of the Theotokos ton Mougoulion, Journal of Modern Hellenism, 2010, Winter (27): 7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