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步政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讓步政策」論是翦伯贊的史學觀點,1960年代後期被批判,後又「恢復名譽」。

歷史[編輯]

1951年2月,翦伯贊在《學習》雜誌上發表《論中國古代的農民戰爭》,指出:「每一次大暴動都或多或少推動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因為在每一次大暴動之後,新的統治者,為了恢復封建秩序,必須對農民作某種程度的讓步,這就是說,必須或多或少減輕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這樣就減輕了封建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的拘束,使得封建社會的生產力又有繼續發展的可能,這樣就推動了中國歷史的前進,因而中國歷史上的每一個農民暴動或農民戰爭,可以說,都是中國封建社會向前發展的里程碑。」[1]

1961年,翦伯贊在《對處理若干歷史問題的初步意見》中,對他在《論中國古代的農民戰爭》中的說法作了重要修改:「在經歷了一次大的農民戰爭以後,封建統治階級為了恢復封建秩序,有時對農民作出一定程度的讓步,但不是對每一次農民戰爭都讓步,他們對於那些小的局部的農民戰爭是不會讓步的。讓不讓,讓多少,這要決定於階級對抗的形勢,決定於農民戰爭帶來的階級力量對比的變化。」[1]讓步政策的主要意義為,每次農民革命戰爭推翻地主階級的統治,改朝換代之後,新的王朝為了緩和階級矛盾,恢復生產力的發展,會吸取前朝的教訓,對農民階級做一些讓步,正是這些讓步政策有力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1965年,孫達人在《光明日報》上發表《應當怎樣估價「讓步政策」》,說社會的進步是農民戰爭直接作用的結果,並非「迫使統治者讓步所致」,由此引起學術界廣泛討論。12月,毛澤東評論說:「在農民戰爭之後,地主階級只有反攻倒算,哪有什麼讓步政策!」

毛澤東同志說,歷史發展的邏輯是:鬥爭──失敗──再鬥爭──再失敗──再鬥爭──直至勝利。翦伯贊同志卻說,歷史發展的邏輯是:農民戰爭──統治階級的讓步──推動了歷史的發展。這是兩種根本不同的觀點,怎麼能說「讓步政策」理論是對毛澤東同志的觀點的解釋呢?
《翦伯贊同志的歷史觀點應當批判》

1965年12月,《紅旗》雜誌發表戚本禹的文章《為革命而研究歷史》,不點名批評攻擊翦伯贊的觀點是「超階級」、「純客觀」的資產階級觀點。12月21日,毛澤東發話:「戚本禹的文章很好,我看了三遍,缺點是沒有點名。」1966年3月,《紅旗》雜誌又發表戚本禹、林傑閻長貴的文章《翦伯贊同志的歷史觀點應當批判》,直接批評讓步政策論。[1]

1978年,徐泰來發表《論讓步與「讓步政策」》,1979年,趙樺發表《應該為「讓步政策」恢復名譽》。

參考[編輯]

  1. ^ 1.0 1.1 1.2 鄭起東. 关于翦伯赞的“让步政策”论 是否符合历史事实?. 北京日報. 2010年4月29日 [2020年5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4月9日).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