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感知器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合併[編輯]

請將此文合併到《感知機》,並使用正式或常用的譯名,如感知器(常指sensor)->感知機。--Ohyusheng留言2012年5月3日 (四) 10:26 (UTC)[回覆]

請誰執行? ^^"--123.202.64.17 2012年5月8日 (二) 07:53 (UTC)
嗨,請注意譯名的使用。我認為perceptron應被譯為『感知機』。雖然偶有人譯之為『感知器』,但絕大多數教科書都譯之為感知機,還有就是『器』多指tool也,而『機』則多表示machine。故『感知機』一詞較優。我建議應該保留《感知機》,把《感知器》合併到其中。--Ohyusheng留言2012年5月8日 (二) 09:55 (UTC)[回覆]
有人……」,Google一下,「感知器」使用率是「感知機」的9倍以上--123.202.64.17 2012年5月8日 (二) 11:14 (UTC)
(:)回應:哈嘍,大哥,你是怎樣google出某詞彙使用率的?條目數量?我google得出的是感知機有14,400,000條(首十個全匹配成功),而感知器有2,960,000條(首十個內,有三個匹配失敗);再用google scolar,感知機有609條(成功匹配超過四頁以上),而感知器雖得14,200,但是從第四頁以上的全部都是關於傳感器。還有就是小弟正在做有關(多層)感知機應用的畢業設計,我能搜索到的中文參考論文至少99.99%以上全部一律使用『感知機』(不排除有主觀偏差)。我從來都不贊同把google搜索到的條目數量當作譯名使用的唯一依據,我們還需要考慮其它的因素,例如網頁權威和學術界內流行的譯名。--Ohyusheng留言2012年5月8日 (二) 14:52 (UTC)[回覆]
(:)回應:大哥,是google trends嗎?感知器的使用率果然遠高於感知機(不能顯示,可能數量太低),但請注意其中大多數都來自日本(perceptron在日語中應該是被音譯的,所以感知器在日語中應該表示傳感器)。如果把地區轉換到台灣,感知器的使用率趨勢也不能被顯示。也請不要忽略多數人到底是要找人工神經的感知器,還是儀器(傳感器)的感知器。--Ohyusheng留言2012年5月8日 (二) 17:06 (UTC)[回覆]

我建議應該保留《感知機》,把《感知器》合併到其中

如果你有細讀內容,你會發覺,我並沒有刪掉其中一個條目的內容,在你第二次發言之前,兩個條目的內容已經是合併在一起的了--123.202.64.17 2012年5月8日 (二) 11:20 (UTC)
(:)回應:當然,我對學兄貢獻的感激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斷。但我強調的是以『感知機』作為主要條目,『感知器』重定向到『感知機』頁面。--Ohyusheng留言2012年5月8日 (二) 14:52 (UTC)[回覆]

還有就是『器』多指tool也,而『機』則多表示machine。故『感知機』一詞較優

那麼要不要也把線性分類器移動到線性分類機?--123.202.64.17 2012年5月8日 (二) 12:08 (UTC)
(:)回應:我為什麼這麼堅持要使用『機』呢?因為自人工神經網絡的概念被提出以來,很多科學家都嘗試從生物神經學中,借鑑一些概念來創造具有真正智能的機器(machine)。perceptron的提出也緣由於此(為了創造neural computer)。那麼為什麼classifier當初沒有被譯作『分類』呢?這就要從classifier的出處說起。classifier本身源於統計學習(statistical learning)。雖說統計學習起源於人工智能,但是統計學習的提出更多是因為當時統計學習的先驅、大牛否認(或者認為人類還沒有能力)創造出具有真正智能的機器。所以,他們認為與其創造真正的智能,不如建立起較簡單的通用數學模型來解決特定領域的問題。所以,classifier更多是出於工具的目的。--Ohyusheng留言2012年5月8日 (二) 14:52 (UTC)[回覆]

……我建議應該保留《感知機》,把《感知器》合併到其中……我強調的是以『感知機』作為主要條目,『感知器』重定向到『感知機』頁面……我為什麼這麼堅持要使用『機』呢?因為……

台端就動手合併好了,我不反對,也不會回退你的合併 ^_^--123.202.64.17 2012年5月9日 (三) 09:12 (UTC)
怎麼人不見幾天了? ^^"--123.202.64.17 2012年5月12日 (六) 01:27 (UTC)
呵呵,這幾天沒空,接下來的兩個月可能也沒空。我六七月才回來編輯。剛才查了下,發現阿兄對中文維基貢獻良多(比起我這個爛咖)。為什麼不正式註冊個帳戶?--Ohyusheng留言2012年5月12日 (六) 09:11 (UTC)[回覆]
看你幾天不見人,剛才其實已經按你意思把感知器重定向到感知機的了。只是樓下的大哥不同意,回退了(不是我不支持你 :P)如果你仍然想移動回去感知機,你可以用移動功能去做,只是不知樓下的大哥會不會再次回退(你去說服他吧 ^^")
我雖然用IP編輯,但是我的身分並不秘密,不止管理員,這裡好些普通用戶都知道我的身分。不登入,只是省得有人吵到我的用戶頁頭上而已,圖個耳根清淨而已。
其實即使登入了,那個login名又真能代表自己嗎?(User:Mtr 881 yukman我都不敢說他是黃毓民了^^")坦露IP,其實比登入更能說明自己的個人資料,就真的那麼需要一個登入名稱那張面具嗎?--123.202.64.17 2012年5月12日 (六) 09:30 (UTC)
請注意,新條目沒有理由取代已存在條目,若要合併請使用移動功能。—Iokseng留言2012年5月12日 (六) 01:41 (UTC)[回覆]
那麼就請你來幫忙合併編輯歷史如何?先謝--123.202.64.17 2012年5月12日 (六) 01:45 (UTC)
Iokseng兄,有什麼辦法可以針對個別編輯者的中文字體設置,顯示所熟悉的編輯字體?--Ohyusheng留言2012年5月12日 (六) 09:32 (UTC)[回覆]
如果是字詞轉換,可使用{{noteTA}}模板。—Iokseng留言2012年5月14日 (一) 02:37 (UTC)[回覆]

嗨,哈嘍,大哥,先前你就據理力陳,Iokseng一回退就沒下文了?理據就是理據,會因人而異的嗎?我對你對學術的堅持的欣賞,也像滔滔江水,連綿不斷……--119.247.196.95 2012年6月19日 (二) 02:49 (UTC)

查了一下,叫感知機或者叫感知器,原則上都沒啥問題。perceptron翻譯成「感知機」這個叫法,最先出現在cnki收錄的文獻裡是1977年[1];「感知器"是1990年[2]。之後這兩個說法大家也都用,在數量級上沒有明顯差異(總數來看,感知器用得比較多,但是在諸如絲綢之類的行業,會把別的地方叫「傳感器」的東西也稱作「感知器」)。 [1]. 國外神經控制論發展概況(上)[J].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1977,(06):29-36. [2]藍永川. 特徵加權模糊感知器算法[J]. 電子學報,1990,(02):24-29. -- from Sunzx (Talk) 2017年4月17日 (一) 11:32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