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河三角洲
外觀
尼羅河幹流進入埃及北部後在開羅附近散開匯入地中海,形成了尼羅河三角洲。它以開羅為頂點,西至亞歷山卓,東到塞德港,海岸線綿延230公里,南北長約160公里,東西寬250公里,面積約2.4萬平方千米[1],尼羅河三角洲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是古埃及文明的發源地。
在法老時代,這一地區被稱作「下埃及」(「上埃及」是尼羅河谷地)。根據老普林尼的記載,當時尼羅河在進入三角洲以後分成了7條分流,由東向西依次是Pelusiac, Tanitic, Mendesian, Phatnitic, Sebennytic, Bolbitine和Canopic。而現在,由於河道的淤積和變動,三角洲上的主要分流只剩下兩條:西邊的羅塞塔河(Rosetta)和東邊的達米耶塔河(Damietta)。
尼羅河三角洲看上去就像一枝蓮花——「尼羅河之花」,從尼羅河谷地伸展出來。蓮花是下埃及的象徵,每到秋季,河面都會被蓮花映紅;紙莎草則是上埃及的象徵,它是古埃及人製作莎草紙的原料。古埃及人想象中的兩位河神,下埃及的Hap-Reset和上埃及的Hap-Meht就是分別戴着蓮花和紙莎草。而Hapi,上下埃及的尼羅河神,則是同時手持蓮花和紙莎草了。
氣候
[編輯]尼羅河三角洲屬於典型的地中海氣候,乾燥少雨。通常年降水只有100至200毫米,而且主要集中在冬季。夏季七八月間平均氣溫約為30攝氏度,最高可達48攝氏度左右;冬季氣溫通常在5攝氏度至10攝氏度之間。
相關鏈接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張同鑄,中國大百科全書,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