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江 (開國大校)
王長江(1899年11月2日—1978年11月17日)字宗漢,直隸省(今河北省)博野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大校[1]。
生平
[編輯]1899年11月2日,王長江出生在博野縣城內西街的一個書香門第。長大後,王長江先後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九期步兵科、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高等教育班第二期學習。1932年4月,國民革命軍第32軍軍長商震將王長江所屬的部隊改編為獨立第39旅(旅長黃光華)第417團(團長蔣紀珂)第1營,王長江仍任營長[1]。
1933年1月,日軍侵占中國熱河省,長城抗戰爆發。獨立第39旅奉命開往前線,在灤河西岸構築工事。1933年2月,南京國民政府為了壯大部隊聲勢,將前線參戰的各獨立旅均擴為師級番號,王長江營的番號改為第139師(師長黃光華)第717團(團長蔣紀珂)第1營。1933年3月4日,日軍第14混成旅團米山先遣隊一部占領冷口,威脅國民革命軍第32軍側背。商震決定讓第139師馳赴遷安縣以北地區,並迅速進攻冷口,此即冷口戰鬥。師長黃光華接到命令後,決定以第717團擔負進攻任務,團長蔣紀珂選定王長江的第1營作為主攻部隊。1933年3月7日拂曉,王長江的第1營突然進攻冷口,日軍倉皇抵抗,經數小時激戰,第1營於上午5時收復冷口,並將殘餘日軍全部驅逐。戰鬥獲勝後,蔣紀珂又命所屬第3營跟蹤追擊,留下第1營在冷口構築防禦工事。1933年4月9日中午,日軍第16師團一部500多人再度進攻冷口,王長江率所部堅守,多次擊退進攻。戰至1933年4月11日,第139師所屬三個團均已陷入苦戰,此時日軍宮崎支隊迂迴冷口右側背。商震被迫命令第139師放棄陣地撤回灤河西岸。139師撤退時,王長江的第1營奉命留在陣地上斷後。1933年5月15日,中日兩國簽署停戰協議,長城抗戰結束。王長江因在冷口表現出色,獲提拔為中校營長,並於1935年7月17日獲頒青天白日勳章,是該勳章的第65位獲得者,也是參加長城抗戰人員中第46位獲得該勳章者[1]。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王長江與保定軍校同學兼同鄉張蔭梧等人組織河北人民抗日自衛軍(簡稱河北民軍),王長江任河北民軍副總指揮兼主力旅旅長。但張蔭梧轉為堅決反共之後,受中國共產黨影響的王長江在1938年10月火線起義,率部加入八路軍。經張存實介紹,王長江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八路軍任命王長江為冀中軍區警備旅旅長,與該旅政委曠伏兆搭檔[1][2]。後來歷任晉察冀軍區第六軍分區司令員兼警備旅旅長,晉綏軍區第八軍分區司令員[2]。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王長江先後擔任抗大第7分校校長,綏蒙軍區副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綏蒙軍區副司令員,華北軍區副參謀長、華北陸軍軍官學校(後來先後改為華北高級步兵學校、第六高級步兵學校)副校長,山東軍區荷澤軍分區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授大校軍銜[1][2]。
1978年11月17日,王長江病逝。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並安葬在濟南英雄山烈士陵園[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