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槓
高低槓是競技體操項目之一,只有女子體操有這個項目。金屬的支架支起平行的,高度不同的兩條槓,槓通常由木頭、塑膠或複合材料製成。
高低槓從1952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器械要求
[編輯]根據國際體操聯合會的規定,標準高低槓器械要求如下:
- 高度包括20厘米落地墊
- 高槓高度245厘米
- 低槓高度165厘米
- 長度240厘米
- 兩條槓的間距為130厘米到180厘米(可調節)
計分和規則
[編輯]和其它體操項目一樣,高低槓計分是根據國際體操聯合會體操計分規則。
裁判從動作的難度、狀態、技術和編排來計分。在高水平的比賽中,運動員要求完成5個特別的動作組,包括一個騰越動作(運動員需要離開高槓,完成一個空翻或者其它的飛行動作,再回到高槓)、一個換槓動作(從低槓到高槓和從高槓到低槓的飛行動作),還必須有近槓動作。運動員還要求擺動流暢,並完成一個槓上倒立動作。下法同樣很重要,不僅要有難度,並且要求象「釘子」一樣落地:雙腳同時落地,不能前後分開,不能有小跳或跨步。
以下的情況都會導致扣分:動作錯誤或沒有完成,從器械上跌落,停頓,無效擺動(技術動作之間多餘的擺動),落地不穩和其它失誤。
運動員比賽的時候允許使用護腕和繃帶,也可以使用鎂粉增加摩擦力。其它運動員和教練員可以幫助運動員在器械上抹鎂粉。
和男子體操的單槓和吊環不同,運動員不可以從器械上開始動作。她們必須用一個簡單或複雜的技術動作上器械,可以選擇從高槓或低槓上槓,助跑和助跳板都可以使用。
當比賽開始後,教練不允許以任何方式干擾運動員。然而,教練可以在運動員做飛行動作或下法時站在落地墊邊保護運動員。當運動員從槓上失誤摔落時,教練可以接住她,教練還可以幫助運動員上高槓使她繼續完成比賽。如果運動員上槓時使用了助跳板,教練或其它運動員允許快速上前搬走它,使它不會干擾後面的動作。
發展
[編輯]高低槓被認為從男子項目的雙槓發展起來的。因此,開始兩條槓的距離非常近,運動員可以輕易地在兩條槓之間切換。1950年代早期,常用的動作組合包括簡單的迴環、屈體和靜止平衡。到1950年代後期,高低槓的趨勢轉為流暢的動作,運動員開始做更複雜的換槓等動作。下槓動作也開始出現。
1960年代晚期和1970年代早期,體育器械公司開始專門製造高低槓。當時的設計允許調節兩條槓之間的距離,器械可以用鋼索固定在地板上。同時,槓的直徑變小了,這樣運動員可以方便抓住,做擺動的動作也容易了很多。
在其它的體操項目的難度越來越高的同時,高低槓的難度也是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男子單槓的動作也被應用在了高低槓中。1972年,前蘇聯運動員奧爾加·科布特完成了「科布特空翻」,這也是第一個高槓上的空翻動作。羅馬尼亞的納迪婭·科馬內奇繼續加大了難度,她在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上完成了後來以她名字命名的「科馬內奇空翻」。向前大迴環,是男子單槓的動作,後來也被女子體操採用,現在已經是高低槓的基本動作之一。
1980年代中期,因為更多的換槓的難度動作需要足夠的空間,因此槓之間的距離加大了,
在所有女子體操的項目中,高低槓可能是改變得最徹底的。大部分50年代和60年代的動作,出於保護運動員的生理安全的目的現在已經完全淘汰了,例如用腹部作為支撐點的槓上旋轉和腹部打槓等動作。而一些靜止的動作和科布特空翻等動作,已經不在現在的體操計分規則裡面了。
歷屆奧運會女子高低槓金牌、銀牌獲得者
[編輯]- 1952年 馬爾吉特·科龍迪 (匈牙利)
- 1956年 阿格尼斯·凱萊蒂 (匈牙利)
- 1960年 波利娜·阿斯塔霍娃 (蘇聯)
- 1964年 波利娜·阿斯塔霍娃 (蘇聯)
- 1968年 薇拉·恰斯拉夫斯卡 (捷克)
- 1972年 卡倫·揚茨 (民主德國)
- 1976年 納迪婭·科馬內奇 (羅馬尼亞)
- 1980年 瑪克西·格瑙克 (民主德國)
- 1984年 朱麗安·琳·麥克納馬拉 (美國) 與 馬燕紅 (中國)
- 1988年 達妮艾拉·西莉華絲 (羅馬尼亞)
- 1992年 陸莉 (中國)
- 1996年 斯維特蘭娜·霍爾金娜 (俄羅斯),周婉儀 (美國)、畢文靜 (中國)
- 2000年 斯維特蘭娜·霍爾金娜 (俄羅斯),凌潔 (中國)
- 2004年 埃米莉·勒潘內 (法國)
- 2008年 何可欣 (中國),娜斯佳·柳金 (美國)
- 2012年 阿莉婭·穆斯塔芬娜 (俄羅斯),何可欣 (中國)
- 2016年 阿莉婭·穆斯塔芬娜 (俄羅斯),科西安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