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黃岡鎮

座標23°40′06″N 117°00′03″E / 23.66825°N 117.00086°E / 23.66825; 117.00086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黃岡鎮
坐標:23°40′06″N 117°00′03″E / 23.66825°N 117.00086°E / 23.66825; 117.00086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級行政區饒平縣
村級區劃單位數
人口
 • 總計215,334人
時區北京時間UTC+8
行政區劃代碼44 51 22 100
電話區號+86 (0)768

黃岡鎮中國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城所在地,是饒平縣第一大和重要僑鄉。地處饒平縣南部沿海,東接福建省詔安縣,接壤所城鎮、聯饒鎮、錢東鎮、汫洲鎮,南臨南海柘林灣三百門港口。黃岡鎮是廣東省的東大門,歷來是兩省物資交流的一個重要集散地。324國道穿過鎮區。

面積

[編輯]

黃岡鎮總面積97.8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8446畝,山地20616畝。

行政區劃

[編輯]

黃岡鎮轄21個村委會,11個居委會和一個村級場。

人口

[編輯]

全鎮總人口176953人(1999年),旅居海外及港澳台一萬多人。

著名景點

[編輯]
  • 石壁庵

石壁庵位於離鎮中心約二公里的棲雲山,因此山多為石頭山而得名。山上有「涑玉泉」、「古雷音寺」、「納海樓」、「慈悲亭」、「仙人腳」、「龜泉」等景觀。其中涑玉泉成於山上天然岩洞,長年清泉不竭。

人文

[編輯]
  • 霞西布馬舞

饒平布馬舞源於宋末元初,至今已有7百多年歷史,布馬舞最先流行於饒平縣新豐九村一帶,建國後流傳至黃岡鎮西門等地。布馬舞其表現形式接近於北方的「旱船」「跑驢」「蓮花舞」等舞蹈。布馬舞藝術融合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民間工藝,形式優美生動。春節間期布馬舞進行游等表演。

信仰

[編輯]

前埔村

新厝村

霞中村

薛厝寮村

大澳村

洪西寮村

高厝寮村

西門社區

姓氏由來

[編輯]

余姓, 黃岡鎮從福建遷來的余姓始袓名英,字文英(原姓黃名言,承嗣余家),幼隨袓 居福建汀州、宋咸淳末(約1274年)與侄有聰避難徙居三饒嚴寨里,元初遷居黃岡。現黃岡城內、上林、葛口等余姓居民為其衍派。

施姓, 西巫峽、黃岡鎮等施姓居民始祖施滸烈,於元末明初自福建泉州晉江南尋入饒,先居西巫峽,後分住黃岡城內。

康姓, 汫洲鎮東灶村康姓居民入饒始祖康長官,以漁、農為業。於明末清初從福建漳州龍溪許撤村遷徙入饒,初居海山東邊村,後移居東灶,分支住黃岡、仙洲、樟溪。

湯姓, 柘林湯姓居民入饒始祖系學士湯浩仁、浩德兩公,於元末明初從福建省漳州雲霄遷徙入饒,分別開創柘林上湯和下湯,現除本邑之黃岡、三饒有其衍孫。

莊姓, 聯饒冠隴村莊姓居民是清順治九年(1652年)從普寧縣莊隴鄉遷徙入饒的。先袓居福建晉江桃源村。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莊倫昭從冠隴村遷居黃岡經商,現已衍派六代。

莊姓, 莊姓明末清初從饒平縣新圩鎮喬光村三房遷移至黃岡鎮山美村定居。

林姓, 東井公乃祿公第四十世孫二十九郎,字啟夫,因祖籍是福建莆田東井鄉,故稱東井公。公生於南宋理宗嘉熙年間,娶妻李氏妙志,生下五子;梅隴,梅江,梅軒,梅溪,梅齋。林姓始祖宋末元初入饒,入饒祖林梅齋先居福建興化府莆田縣,後住今之汫洲寨山腳。林梅江派系衍孫,先居霞繞石牌,至明朝嘉靖年間再移入黃岡城內。

林姓, 林氏明朝中葉從福建咸豐遷移至廣東漠山(現饒平縣黃岡鎮大澳村)。

鄭姓, 柘林、黃岡楚巷、碧州、大澳等鄭姓居民入饒始祖鄭虎臣,其先祖居河南滎陽,遷籍福建莆田石獅巷。南宋末年為會稽縣尉。德祐元年(1275年)在漳州木棉庵殺死賈似道,又遇國變,匿居饒平石壁山。虎臣伯父鄭清之生於浙江鄞縣,南宋理宗時為左、右丞相兼樞密使,卒後為宋室厚葬。及宋亡,為避元軍凶焰,清之後代避難入潮。

鄭姓, 於明朝萬曆年間,鄭姓由澄海程洋岡遷居饒平,初住新圩鎮厝寨,不久遷移至黃岡鎮大寮村,爾後,由大寮村遷入山美村定居。

連姓, 宋朝徽宗時期的居福建莆田重岩公,宋理宗王(公元1259年)其裔孫金誥公來潮開創潮陽連氏。後裔分衍汕頭、濠江、潮陽、潮南、澄海、南澳、潮州湘橋、潮安、饒平黃岡、饒平新圩、普寧、惠來等地。

謝姓, 開饒始祖 謝福全於元末明初間,從福建漳州小靖(今詔安秀篆)遷移海陽,開創橫溪(今饒平新豐鎮)。福全派下有饒平黃岡、聯饒、樟溪、新圩、錢東、高堂、大埕;潮安、澄海、潮陽、普寧、豐順等。

謝姓, 謝姓先祖自福建興化府莆田縣寶樹堂遷廣東饒平縣黃岡東郊村,後裔再遷潮州府揭陽縣藍田都太平莊。 清朝嘉慶年間,裔孫由揭陽縣石牌鄉太平村遷至廣州市上番禺慕德里司大莊開基落葉。

周姓, 周景德於宋嘉定年間(1208一1224年),從福建漳州龍溪遷徙廣東潮州市饒平縣黃崗鎮大沃村開基立業。

周姓, 周淳德於明景泰年間(1450一1456年),從福建莆田縣遷徙廣東潮州市饒平縣黃岡鎮碧岡村開基立業。淳德妣高氏生七子,先居廣東饒平宜化都黃岡堡馮田村紅磚廳,後次子分居仙岡。

周姓, 周氏南宋從福建莆田遷移至廣東饒平東界,1190年從東界遷移至黃岡鎮大澳村。

張姓, 參議公,明山公九世孫也。明山公譜系河南祥符人氏。太高祖尚書公陵生二子,長諱龍,次諱虎,俱係指揮之職,同陳元光來鎮漳州。裔孫國登,字英勤,生於明崇禎元年(1628),清初任職於福建興化府,康熙十六年(1677年)卒於任上,葬興化城東,為張氏三房六世祖安貞公後裔。廣東饒平黃岡張姓系自福建漳州雲霄火田鎮西林遷居饒平黃岡霞繞。

張姓, 於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張姓祖宗因避戰亂遷來廣東東洋屯(今浮濱鎮),明初,從浮濱鎮遷入縣城黃岡鎮霞中村,早年稱為霞繞鄉。從霞繞鄉分出霞西、霞中、霞東三鄉。

張姓, 新埔村,別名後埔村。世居主要姓氏為張、陳兩姓。第一大姓為張姓,明朝中期從福建莆田遷移至饒平黃岡新埔村。

蔡姓, 蔡氏始祖江山公自明代由福建莆田沙溪遷來廣東潮州饒平縣黃岡蔡厝圍,其二弟永山公遷饒平聯饒山門村,三弟永立公遷汕頭澄海。

蔡姓, 河南陳留蔡大業之子蔡允恭遷入福建龍溪新恩里嶼頭(今龍海市)為入閩祖。蔡元鼎,號蒙齋,福建漳浦縣蔡坑(今赤嶺前園村蔡坑)大帽山人。裔孫繁衍昌盛,包括廣東潮州饒平黃岡蔡厝圍、黃岡下市萬成巷、饒平錢東上浮山、錢東下浮山、三饒糧田、上饒蔡子角、饒平海山渡頭等余派,為福建漳浦蔡公允恭、蔡公元鼎後裔。

沈姓, 沈世紀原籍河南固始縣,唐高宗總章二年隨陳政統兵南下干「蠻獠嘯亂」。陳政歿後,他又輔佐陳政之子陳元光,是陳元光的得力助手。平亂之後,建置漳州,沈世紀授司馬分營將之職,專門駐紮在南詔(今詔安)。《漳州府志》記載:「沈世紀,開漳功臣,乃名將也。」沈世紀落籍詔安,為閩、潮沈姓開基祖。潮汕大部分沈姓人家是從福建漳州詔安遷移過來的,也是沈世紀的嫡系子孫。子孫居福建漳州詔安縣,廣東潮州饒平縣黃岡鎮內寮,饒平縣聯饒鎮赤坑等地定居。

鍾姓, 《潁川鍾氏族譜》記載,始祖公媽遷徙到黃岡鎮前埔村,黃岡溪下游形成沖積沙埔而取名前埔村。世居村民為鍾氏,明朝中期,鍾氏先祖從福建莆田遷移至饒平縣黃岡鎮前埔村。

鍾姓, 鍾姓從福建省詔安縣白洋鄉汀洋村遷移至廣東饒平縣聯饒光明農場的城岡村,明末清初從聯饒城岡村遷移至黃岡鎮鍾厝埭村。

陳姓, 新埔村,別名後埔村。世居主要姓氏為張、陳兩姓。第二大姓為陳姓,明朝中期從福建莆田遷移至饒平黃岡新埔村。

陳姓, 陳姓,清代從福建漳州遷移至廣東饒平黃岡鎮洪西寮村定居。

黃姓, 1650年黃氏先祖從廣東饒平縣三饒道韻樓遷移至黃岡鎮下埭仔村,因附近是一片埭田,取名為下埭仔。

高姓, 1636年(明朝中期)從汕頭澄海蓮和鎮下窖遷移至饒平黃岡鎮下埭仔村。

葉姓, 葉氏祖先在清乾隆年間,由福建詔安縣遷移至廣東饒平黃岡鎮薛厝寮村建鄉。

李姓, 李氏,由錢東鎮李厝村遷入廣東饒平黃岡鎮薛厝寮村。

李姓, 李氏相傳自宋末年間從福建詔安遷入廣東饒平縣黃岡東峽村。李氏宗祠的舊祠堂建於明朝年間,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

許姓, 許氏開潮始祖許烈公攜帶族群由南詔(今福建詔安)遷移來潮州韓山山前鄉定居,山霞村始祖許醉翁(宋英宗的駙馬許珏的第六代嫡系孫醉翁)因扶宋抗元失敗,1279年從海陽山前鄉(遺址在現時的潮州韓山師院內)遷移至饒平黃岡鎮山霞村。

劉姓, 唐代時期,劉姓祖先便從北方遷入廣東潮州桃坑,於明清朝時期,劉氏祖先起先遷徙到高堂鎮西林西,然後遷移到黃岡鎮裡和睦村,取名里和睦村。

呂姓, 元末明初呂氏祖先鴻門公從今廣東饒平縣錢東鎮大隴村遷入黃岡東峽村定居。呂氏宗祠始建於1562年(明嘉靖年間)具有潮汕厝皇宮起的殿堂風貌,祠堂坐西北向東南。

朱姓, 朱氏從廣東饒平縣海山鎮遷入黃岡東峽村定居。朱氏宗祠始建於明朝年間,懸掛景昌堂牌匾。

吳姓, 吳氏明朝中期從廣東饒平高堂遷移至本地黃岡鎮和石村。

洪姓, 於清代雍正年間,由洪氏先祖從福建省漳州一帶遷徙至廣東饒平黃岡鎮洪西寮村,而取名洪西寮。

江姓, 江姓,清代從福建漳州遷移至廣東饒平黃岡鎮洪西寮村定居。

徐姓, 於清代雍正年間,由徐氏先祖從福建省岩溪走馬塘沃浱(今詔安縣太平鎮走馬塘村)遷徙到廣東饒平黃岡鎮高厝寮村分村形成,取名高厝寮,世居村民主要姓氏為徐姓。

歷史事件

[編輯]
  • 黃岡丁未革命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丁未年),孫中山先生計劃在廣東潮州惠州起義,並派三合會頭目、同盟會許雪秋鄧子瑜分別發動,擬於5月25日起事。光緒三十三年(1907)四月十一日,潮州清軍到饒平黃岡搜捕革命黨陳涌波等被迫集合群眾,於當晚倉促舉事。起義軍七百餘人,「旗號大書革命字樣」,於次日攻占黃岡,擒殺司官巡檢王繩武及守城把總許登科。陳涌波、余既成以革命軍正、副司令名義發布檄文,宣布「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宗旨。又以「廣東國民軍大都督陳」的名義發布告示,免除苛稅,「除暴安民」。兩廣總督周馥急命潮州總兵黃金福率兵進剿。廣東水師提督李准亦率二千清兵前來鎮壓。十三日晚,陳涌波、余既成分兩路攻潮州和井州(距黃岡二十里)。次日,余既成在井州戰敗,陳涌波得訊往援,復被清軍擊敗。由於革命軍起事倉促,主要領導人許雪秋尚在香港,內部意見紛紜,又未集中兵力迎敵,雖經與清軍七次激戰,但寡不敵眾,糧械缺乏,被迫於十六日宣布「解散」,已到汕頭的許雪秋亦中止活動。是役起義軍戰死94人,事後被捕遇害的黨人60餘名,余既成等逃亡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