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東莞南漢石經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南漢石經幢
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東莞市博物館
分類石窟寺及石刻
時代南漢
認定時間1979年8月20日

南漢石經幢,俗稱鎮象塔,於南漢大寶五年(962年)即北宋建隆三年由莞人邵廷琄所造,為「鎮象」所用的「寶塔(經幢)」。[1]原立於東莞市莞城資福寺(今莞城中心小學)前,現存於東莞市博物館展出。

考古發掘[編輯]

南漢石經幢於1966年4月經廣東省博物館考古隊發掘出土。發掘前只有石經幢柱露出地面,高1.06。經發掘,並在2米深處發現脫落的經幢蓋等零件,得以恢復其原貌。塔基底下和首層、二層間分別出土北宋熙寧元寶、元豐通寶和崇寧重寶等銅錢。塔基底端上層內出土宋代青瓷、黑、影青]等片和一枚元豐通寶;以下深50厘米處出土板筒瓦、碎和唐宋陶瓷碎片;還有鹿牙、龜甲貝殼殼等。再下深50厘米為純砂層,僅出土水生物遺殼。未發現當地傳承所述的象骨。

外觀結構[編輯]

修復後的南漢石經幢為石經幢與石塔結合的建築結構,共分底座、首層須彌座、座蓋,石幢柱、柱上蓋,扁圓形石鼓墊,四角形佛塔等五層十段。各層間敷有石灰粘料,石幢柱的上下端鑿有陽榫套接在上下蓋中所鑿的陰榫上。為保持結構穩定,部分部件之間加墊銅錢。除部分文字脫落外,基本完好。通高(不計散失的塔剎部分)3.97米,最寬處(以首層蓋為準)1.05米。其中石經幢柱採用花崗岩石料,其餘採用砂岩。塔的首層須彌座側八面刻有紋飾,二層須彌座側八面刻着戴蓋盔披甲武士;座蓋側刻仰蓮二層。石經幢柱高1.78米,柱上部每面刻一尊佛像;像下為銘文,第一面為建塔緣起序文,第二至八面是《佛頂尊勝陀羅尼》等經文,現存302字,雕工精細。  

造幢記[編輯]

大寶五年壬戌,禹余宮使邵廷琄買地起創廨院,甃砌寶塔五層,以崇妙善。因每秋有郡象踏食田禾,奉勒采捕。然戴甲披毛,俱是負來之命;慮遺骸滯魄,難超捨去之魂;仰賴良因,速成濟度。[2]

影響[編輯]

南漢遺物存世較少,且該經幢年代清楚,屬地明確,對於研究當時的地理環境、社會狀況和宗教思想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附近街道因此石經幢得名「象塔街」、「寺前街」並沿用至今。

照片集[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劉應麟的《南漢春秋》、金光祖的《廣東通志》及陳伯陶的《東莞縣誌》均稱此塔為「象塔」、「鎮象塔」,並說塔底聚埋了象骨。
  2. ^ 崇禎東莞縣誌,9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