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起義
五月起義 | |||||||
---|---|---|---|---|---|---|---|
| |||||||
參戰方 | |||||||
|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塞布·納爾塞西安[3] 哈莫·奧甘賈尼揚(總理) 魯本·特爾-米納西安(國防部長) |
薩爾吉斯·穆薩耶利安 古卡斯·古卡相 |
五月起義[4][5] (亞美尼亞語:Մայիսյան ապստամբություն,羅馬化:Mayisyan apstambutyun)是亞美尼亞布爾什維克於1920年5月10日在亞歷山德羅波爾(今天的久姆里) 發動的失敗的起義[6][7]。起義最終於5月14日被亞美尼亞政府鎮壓,其領導人被處決。雖然起義失敗,但在蘇俄的第11集團軍於11月入侵該國後,亞美尼亞被蘇維埃化。1920年,土耳其民族主義者佔領了亞美尼亞的西半部。從1920 年到1980年代末的蘇聯時期,這場起義及其被處決的領導人受到普遍讚揚,直到1980年代卡拉巴赫運動興起,亞美尼亞反蘇情緒高漲,這場起義才被重新評估。今天,這場起義在亞美尼亞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
背景
[編輯]自1918年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成立以來,由於局勢動盪,各政黨和不同派別大多避免發生內部衝突或發動針對佔主導地位的達什納克楚瓊黨的叛亂。當時亞美尼亞面臨嚴重的經濟和人口危機,並在兩年裏與四個鄰國中的三個發生了戰爭(土耳其、阿塞拜疆和格魯吉亞)。1920年初布爾什維克軍隊挺進南高加索後,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3]。這次起義主要是由俄裔亞美尼亞布爾什維克組織的,因為大多數來自奧斯曼帝國的亞美尼亞難民對布爾什維克主義是「冷漠」或「敵對」的[8]。相反,部分亞美尼亞軍隊同情起義,他們聽從起義上尉薩爾吉斯·穆薩耶利安的指示。自1919年2月以來,穆薩耶利安在亞歷山德羅波爾指揮名為瓦爾丹·佐拉瓦爾 (Vardan Zoravar) 的裝甲列車。
起義
[編輯]受到1920年4月下旬紅軍入侵阿塞拜疆的鼓勵,以阿維斯·努里賈揚為首的亞美尼亞布爾什維克於5月發動了叛亂[9][10]。 起義在1920 年5月1日的國際勞動節後爆發,布爾什維克在首都 埃里溫 和其他城市舉行示威反對亞美尼亞政府[3]。
在穆薩耶利安指揮下的裝甲列車「瓦爾丹·佐拉瓦爾」及其乘員加入布爾什維克叛軍後,叛亂升級,布爾什維克叛軍成立了革命委員會(「Armkom」),並於5月10日宣佈亞美尼亞成為一個蘇維埃國家[11][12][3]。布爾什維克叛軍成功佔領了亞歷山德羅波爾、卡爾斯和薩勒卡默什[13][14]。1920年5月5日,亞歷山大·卡蒂西安內閣辭職,新政府在哈莫·奧甘賈尼揚領導下成立,內閣完全由達什納克楚瓊黨員組成。由於亞美尼亞處於緊急狀態,議會放棄了對政府的權利。塞布·納爾塞西安被任命為指揮官來鎮壓起義。5月13日,他的部隊到達亞歷山德羅波爾,第二天,叛軍離開該市,政府軍進入該市並建立了秩序[3]。
事後
[編輯]起義的領導人,包括薩爾吉斯·穆薩耶利安和古卡斯·古卡相最初被監禁[12],這是因為蘇俄政府於6月4日警告稱,如果「繼續迫害共產黨人」,那麼外交關係將「受到損害」,以及當時幾位著名的達什納克楚瓊黨員在蘇俄和阿塞拜疆被監禁[15]。在蘇聯入侵贊格祖爾並逮捕折磨達什納克楚瓊黨員之後,亞美尼亞共產黨在亞美尼亞被取締[3]。亞美尼亞的國內局勢日益惡化,政府在人民和盟軍官員中失去了威望[16]。 三個月後,亞歷山德羅波爾條約於12月3日簽署,將部分亞美尼亞領土劃分給土耳其和蘇聯的統治。隨後,獨立的亞美尼亞其餘地區的新政府為日後實現起義所尋求的目的的新政府的成立掃清了道路。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於1922年宣佈成立並成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組成部分,最終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重新獲得獨立[17][3]。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King, Charles. The Ghost of Freedom: A History of the Caucasu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172. ISBN 9780199884322.
- ^ Adalian, Rouben Paul.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Armenia. Lanham, MD: Scarecrow Press. 2010: 241. ISBN 9780810874503.
- ^ 3.0 3.1 3.2 3.3 3.4 3.5 3.6 Armenian State Pedagogical University; Poghsosyan, Samvel; Asryan, Armen; Stepanyan, Khachatur; Hovhannisyan, Edgar. Հայոց Պատմություն [Armenian History]. Yerevan: VMV-Print. 2009: 198–200 [2013-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 ^ Shaginyan, Marietta. Journey Through Soviet Armenia. 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 1954.
Underground Bolshevik organizations worked actively in all parts of the country, preparing the people for a general uprising. In May 1920 the uprising broke out and it has gone down in the history of Armenia as the "May Uprising."
- ^ Payaslian, Simon. The history of Armenia: from the origins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170. ISBN 9781403974679.
- ^ Panossian, Razmik. The Armenians: From Kings and Priests to Merchants and Commissars. London: Hurst & Co. 2006: 258. ISBN 9780231511339.
- ^ Derogy, Jacques. Resistance and Revenge: The Armenian Assassination of the Turkish Leaders Responsible for the 1915 Massacres and Deportations.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0: 106. ISBN 9781412833165.
- ^ Hovannisian 1996a,第209頁.
- ^ Scanlan, Chris. Save Me From Hope That I'll Be Saved: The Birth and Death of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Armenia. December 14, 2011 [9 August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Մայիսյան ապստամբությունը [The May Uprising]. Mediamax. [24 October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3) (亞美尼亞語).
- ^ National Republic, Volumes 21-22, 1933, p. 8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 republic had been declared in 1918, and on May 10, 1920, a "Soviet Republic" acclaimed. However, on May 14 the little soviet fell..."
- ^ 12.0 12.1 Kiesling 2000,第49頁.
- ^ Richard G. Hovannisian. The Republic of Armenia, Vol. IV: Between Crescent and Sickle: Partition and Sovietization, (Berkeley, 1996), pp. 209-253
- ^ (俄語) A.B. Kadishev, Interventsia I Grazhdanskaja Vojna v Zakavkazje (Moscow, 1961), pp. 280-289
- ^ Hovannisian 1996a,第252–253頁.
- ^ Hovannisian 1996a,第247–249頁.
- ^ Charlotte Hille, State Building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in the Caucasus (Brill Publishing, 2010) pp. 15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