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亞歷山大·基蘭號

座標56°27′53″N 3°06′16″E / 56.464839°N 3.104464°E / 56.464839; 3.104464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埃達號」2/7C 和「亞歷山大·基蘭號」 (右)
歷史
艦名 Alexander L. Kielland
所有者 A. Gowart-Olsen A/S
使用者 斯塔萬格鑽井公司
建造者 法國敦刻爾克法蘭西金屬集團公司
下水日 1976年6月5日
結局 傾覆 / 沉沒於56°27′53″N 3°06′16″E / 56.464839°N 3.104464°E / 56.464839; 3.104464
技術數據
全長 103米(338英尺)
全寬 99米(325英尺)

亞歷山大·基蘭號挪威語Alexander L. Kielland)是挪威的一個半潛式鑽井平台,於1980年3月27日於北海埃科菲斯克油田傾覆,造成123人遇難。這起事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挪威海域最為嚴重的災難。該鑽井平台位於蘇格蘭鄧迪以東約320公里處,為挪威斯塔萬格鑽井公司所有,災難發生時租賃給美國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該鑽井平台以挪威作家亞歷山大·謝朗的名字命名。

該平台是在法國一家造船廠作為移動鑽井裝置建造,並於1976年7月交付給斯塔萬格鑽井公司。該浮動平台並不直接用於鑽井,而是作為半潛式「浮動平台」,為海上工人提供生活區。到1978年,站台增加了額外的住宿區,最多可容納386人。[1]1980年,該平台為生產平台「埃達號」2/7C 提供海上住宿。

平台概況

[編輯]

「亞歷山大·基蘭號」平台總排水量為15000噸,長寬各為99米,高100米,由5條巨大的支柱支撐。上面有一座200噸重的高大鑽塔,上層建築共分四層,設有100多個房間,同時可供500人住宿,另外還有遊樂場、電影院、餐廳和蒸汽浴室。[2]

事故

[編輯]

1980年3月27日北海海面上颳起了時速100公里的大風,浪高7.5米。6點28分,平台的一條支柱斷裂,失去平衡的平台開始向海中傾斜。不到15分鐘平台便倒翻在海中。傾覆時平台上一共有212人,僅有89人獲救,39人死亡,其餘的人下落不明(事後查明,死難者共123人)。之後經過初步分析,平台是由於金屬疲勞等複雜原因引起支柱的斷裂,加之惡劣的海況,致使平台翻倒。[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Understanding Systems Failures, Ch. 5, Bignell, V & Fortune, J (1984) ISBN 0-7190-0973-1
  2. ^ 2.0 2.1 “海上旅馆”变成“海下坟墓”:石油钻井平台倾覆,123人遇难!. 網易. [2022-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