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代投資
在進化生物學和進化心理學中,親代投資是指親代為增加後代適應度而付出的資源,以犧牲親代投資其他適應度成分的能力為代價[1][2]。適應度的成分包括現存後代的福祉、親代的未來生殖能力和輔助家族的整體適應度[3]。
親代投資理論可以解釋很多雄性與雌性間的區別:這些區別因存活和生殖的目的而逐步形成。可以在人類社會中觀察到:人類男性比其他哺乳動物雄性花費更多時間在照顧後代上[4]。人類子代需要開發大腦、學會生存、了解對錯、分辨善惡,因此兒童期時間較長,需要親代投資——教導和保護子代的時間也就較長。
性選擇與親代投資
[編輯]性選擇是親代投資的重要部分。雌性不僅選擇有良好適應性和基因的雄性,也會尋找有高社會地位與資源的雄性,以確保子代在出生後的利益。不僅在智人中是這樣,在動物世界中也是。比如,獅王通常會與獅群中多數或全部雌性交配,大量的資源與領地對雌性是有吸引力的,因為這會確保他們子代有一個良好的環境。這也表明,雄性會比雌性擇偶成功幾率高。
在兩性都進行高額親代投資的種族中,雌雄會進行雙向選擇。一個例子是冠小海雀,此種族的親代在孵化卵和養育小雀中有平等的責任,雌雄都會裝飾自己。[5]
親代投資與親代撫育
[編輯]親代投資是生命史理論的分支,最早在費雪原理(1930)中考慮到。費雪原理認為,親代在雌雄後代投資是相等的。[1]則將親代投資的概念擴大到親本對所有適應性的投入。
生殖的代價很高。個體生產和撫養子代的時間和資源是有限的,這些投入也可能會對他們未來的生存繁衍有害。
然而,這些代價通常對子代是有益的,使他們身體、生存和繁殖受益。於是產生了親子矛盾。親代投資可以單獨由雌性或雄性提供,也可由二者共同提供。自然選擇出會將利益最大化的父母。親代撫育在收益大於代價時存在。
親代撫育在生物中廣泛存在,包括冷血動物(無脊椎動物、魚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和溫血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撫育可以在後代生活的各個階段提供:產前撫育包括孵的保護、巢的準備、孵的轉移、孵化、哺乳動物的懷胎;產後撫育包括食物提供和安全保護。
一項研究發現,一妻多夫制和多夫多妻制的林岩鷚(Prunella modularis)中,雄性不會分辨自己的子代,而是在求偶期討好雌性時餵養子代以提高自己的繁殖機會。
親代投資的對子代的健康、生長、存活和最終的繁殖機會上有着很大的益處。然而,這些益處與親本自身在未來的繁殖能力有衝突。例如,保護子代免於天敵會有受傷的危險,餵養子代時會有缺失腳背的機會以及到下一次繁殖的間隔。
泰弗士的假說
[編輯]羅伯特·泰弗士在1972年出的假說認為,在可多次生殖的物種中,個體需要權衡在當前後代撫育和未來自身繁殖能力中權衡。親代需要平衡子代的需求和自身的保持。在哺乳期,教育、保護子代上投入更多的性別,在擇偶時會更仔細;在子代上投資較少的性別會為獲得與投入更高性別性交的機會上投入更多[6]。親本投入的性別區別在決定性選擇程度上起到重要作用。
人類男性的親代投資最低限度是為交配而做的努力,而女性的最低限度是交配、九月懷胎和生產。因此,女性最低限度高於男性,因此,對擇偶和照顧子代的投資也有區別。理論上,一名人類男性可以讓任何可育女性懷孕,生出大量孩子。可是,人類女性通常九個月才能生一個孩子,限制她可生的孩子數量。這表明,男性之間的競爭性更強,而女性會更用心於選擇適應度最高、基因良好的男性上,因為她們投資的量較大[2]。
許多人引用泰弗士的假說,宣稱卵比精子大這點可以解釋大多的兩性差異,然而演化生物學家漢娜·郭扣指出,雖然雌性在製造卵的時候投入了比較高的資源,但是這是沉沒成本,無法解釋為什麼雌性要繼續透過懷孕、哺乳等方式投入更多資源,而且雖然雄性競爭大於雌性競爭,但雄性的後代數量仍受制於雌性,必須更仔細分析貝特曼原理中的參數才能判斷是雌性還是雄性更容易朝投入更多資源的方向演化。[7]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Clutton-Brock, T.H. 1991. The Evolution of Parental Car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 Press.
- ^ 2.0 2.1 Trivers, R.L. (1972). Parental investment and sexual selection. In B. Campbell (Ed.), Sexual selection and the descent of man, 1871-1971 (pp. 136–179). Chicago, IL: Aldine. ISBN 0-435-62157-2
- ^ Hamilton, W.D. 1964. The genetical evolution of social behavior.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7:1-52.
- ^ Bjorklund, D. F., & Shackelford, T. K. (1999). Differences in parental investment contribute to import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 ^ Amundsen, Trond. Why are female birds ornamented.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1 April 2000, 15 (4): 149–155. doi:10.1016/S0169-5347(99)01800-5.
- ^ A J Bateman. Intra-sexual selection in Drosophila. Heredity. 1948/12, 2 (3): 349–368 [2018-04-02]. ISSN 1365-2540. doi:10.1038/hdy.194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4) (英語).
- ^ Kokko H, Jennions MD. Parental investment, sexual selection and sex ratios.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2008, 21 (4): 919–948. doi:10.1111/j.1420-9101.2008.01540.x.
- Beatty, John. 1992. "Fitness: theoretical contexts," in Key Words in Evolutionary Biology. Edited by EF Keller and EA Lloyd, pp. 115–9. Cambridge, MA: Havard U.Press.
- Clutton-Brock, T.H. and C. Godfray. 1991. "Parental investment," in Behavioural Ecology: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Edited by J.R. Krebs and N.B. Davies, pp. 234–262. Boston: Blackwell.
- Buss, D.M. (1989). Sex differences in human mate preferences: Evolutionary hypotheses tested in 37 cultures.
- Belsky, J., Steinberg, L., & Draper, P. (1991). Childhood experience, interpersonal develop- ment, and reproductive strategy: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socialization.
- Kevin Woodward and Miriam H. Richards (2004) The parental investment model and minimum mate choice criteria in humans
- Geary, D. C. (2005). Evolution of paternal investment. In D. M. Buss (Ed.), The handbook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pp. 483–505).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Full tex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