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功能性財政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功能性財政是由阿巴·勒那提出的一個基於有效需求理論和貨幣國家論異端經濟學理論。[1]這個理論支持由政府直接自我提供資金來達成通脹穩定、增加就業、促進經濟增長等目標,鼓勵政府無視預算而通過印鈔來保持支出。

理論概要[編輯]

功能性財政的主要內容可以被簡要概括為以下幾點:[2]

  • 政府有必要干涉國內與國際市場,該理論認為這些市場並不能自我調整
  • 國家的主要目標應該為促進經濟蓬勃發展。
  • 貨幣是由國家創造的,因此國家必須對其進行管理。
  • 財政政策應由其經濟影響主導,政府的預算不應影響而僅應該隨着需要調整。政府預算平衡赤字與否並不重要,經濟發展才是唯一主要的目標。
  • 政府的開支應該也之應該與經濟發展需要的經濟活動的量對應,而稅收應該是控制經濟活動的手段而非政府收入的來源。
  • 收支平衡的理論僅適用於個人、企業或非主權政體;對於任何可以隨意發行主權貨幣的主權國家,收支平衡不需要被考慮。

財政政策[編輯]

勒那認為政府的財政政策應該基於以下三個原則:[2]

  1. 政府需要保持一定量的開支。當過度失業出現的時候,政府需要減少稅收增加開銷。反之,當經濟過熱,政府需要減少開支增加稅收來減少經濟活動以控制通貨膨脹
  2. 政府可以通過提升借款提高利率,也可以通過借出錢或是償還先前的借款來降低利率。由此,政府可以控制匯率以最優化市場中的投資量。
  3. 如果在執行前兩條的時候政府遭遇了預算不足,政府應該通過印鈔的方式繼續履行前兩條原則。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Lerner, Mubarak. Functional Finance and the Federal Debt. Social Research –透過JSTOR. 
  2. ^ 2.0 2.1 Edward J. Nell, Mathew Forstater, Reinventing functional finance: transformational growth and full employment, ISBN 1-84542-220-1,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03

延伸閱讀[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