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醫養結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醫養結合,亦稱醫養融合,是指通過將醫療和養老[註 1]相結合的方式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模式。有學者認為,「醫養結合」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彙。[1]

內涵[編輯]

學者們從不同的理論視角對醫養結合的內涵進行了闡釋。[2]

  • 社會學觀點認為,醫養結合是指從老年人多元化需求出發, 將養老和醫療資源整合,在基本生活照料基礎上, 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照護服務的養老供給方式。實現「醫」、「護」、「養」三者協同, 為健康和患病老年人提供支持。[3]
  • 人口學觀點認為,醫養結合是在「就地老化」的理念下整合養老和醫療資源, 實現老年人就近獲得醫療服務。[4]
  • 經濟學觀點認為,醫養結合是一種的特殊商品,供給方(醫養結合機構)和需求方(老年群體)通過市場完成商品交換。[5]

各地歷史[編輯]

  • 以下國家或地區根據聯合國《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後果》所確定的老齡化社會劃分標準,[註 2] [6][7]按照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時間早晚排序。[8]

法國[編輯]

  • 1865年法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就超過了7%,是世界上第一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9]

2004年起法國在醫學領域定義了老年醫學學科;

2007年發佈《安度晚年2007至2009》和《高齡互助2007至2012》, 試圖建立以居家為主的多元化醫養結合服務體系。[10][11]

英國[編輯]

  • 20世紀30年代英國進入老齡化社會,[8][12]一說20世紀50年代進入老齡化社會。[7]

20世紀40年代,英國政府對所有英國公民和久居英國者提供免費醫療的同時,政府對殘疾、老年等弱勢群體進行住院式「機構照顧」;

1990年,英國頒佈《國家健康服務與社區照顧法案》,英國養老政策向「社區照顧」模式轉型;

2001年,英國頒佈國內首個綜合性老年人醫療服務和社會服務標準體系頒佈《老年人國家健康服務框架》。[13]

美國[編輯]

  • 20世紀40年代美國進入老齡化社會。[14]

PACE[編輯]

PACE中文被譯為」老人全包服務項目「或「長者護理全包計劃」,是一種依靠專業團隊,以社區為基礎,為符合PACE項目要求的老年人提供全面的醫療服務、日常護理和社會支持服務的整合型照護模式。[15][16][17]

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三藩市華人聚居區成立了「ON LOK」社區成人日間護理中心,是PACE的雛形;

1990年, PACE獲得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的雙重資助並運營;

1994年,美國全國PACE協會成立;

1997年發佈的美國《平衡預算法案》英語Balanced Budget Act of 1997中, PACE被列入醫療保險和州醫療補助計劃下永久提供之列;

2015年,《PACE創新法案》在美國通過(PACE Innovation Act);

截止2019年,已有130個PACE項目在美國31個州運行,服務對象超過5萬名。[18]

日本[編輯]

  • 20世紀70年代日本進入老齡化社會。[19]

20世紀60年代,日本制定《老人福祉法》,建立特別養護老人之家等;

20世紀70年代起,日本為老年人提供免費的醫療保險,老年人醫療費用全免;

1982年,為緩解財政壓力,制定《老人保健法》,把介護服務從醫療中剝離,老年人承擔少量費用,並採取多種措施整合老年醫療和護理照顧;

1997年,制定《介護保險法》,

2000年,將老年福祉制度和老年保健醫療制度合併,實施介護保險制度,後多次修訂;[20]

2012年,日本增設地域內24小時定期巡迴、隨時應對的介護服務;

2025年日本計劃在地域內將介護與醫療資源進行一體化融合。[21][22][23][24]

台灣[編輯]

  • 1993年台灣進入老齡化社會。[25]

1980年制定《老年人福利法》,後多次修訂;[26]

1994年,頒佈《社會福利政策綱領》,提出以居家服務和社區服務為主,機構式服務為輔的方式照顧老人及身心障礙者;

2002至2007年,推進「老人照護社區化計劃」;

2008年起台灣施行「長照十年計劃」,主要針對失能老人及其家人給予幫助,內容分為「機構式社區服務」與「家庭服務」;[27]

2005年中華民國行政院通過《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劃》;

2015年,推行台灣368照顧服務計劃。[28]

中國內地[編輯]

早期雛形[編輯]

1997年上海市設立名為「88547」 (撥撥我社區) 的社區服務, 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社區服務。[31]

2001年北京市原北京胸科醫院加掛北京老年醫院的牌子,2007年正式更名為北京老年醫院[32][31]是中國內地醫院院內開設專門的老年服務內容的早期代表。

2002年開始,2012年在山東省青島市逐漸成行的「家庭病床」制度,即符合住院條件、但可以居家治療的患者, 由醫院辦理」家庭病床「登門治療,被認為是」醫養結合「這一提法的最早來源。[1]

2005年,福建省廈門市思明醫院與廈門市愛欣、慈愛等8家養老機構簽訂「以醫助養」服務協議,實行醫生定期來養老機構巡診、養老機構老年人有醫院就醫需要送往該醫院的」綠色通道「就診計劃。[33][34]是中國內地醫院與養老院合作開展服務的早期代表。

2005年,郭東等學者在《國際醫藥衛生導報》上發表名為《醫養結合服務老年人的可行性探討》的文章,[31]是中國內地學者最早明確提出」醫養結合「這一表述的研究之一。

政策推動[編輯]

2011年,中國國務院先後發佈《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 (2011-2015年) 》《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 (2011-2015年) 》,被學者認為是中國內地推動醫養結合發展早期政策籌備。

2013年,中國國務院發佈《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是醫養結合政策制定的早期指導性政策、醫養結合政策的原點。同月, 國務院發佈《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這兩份文件被認為是後期醫養結合文件的政策指導。

2014年,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等9部門發佈《關於加快推進健康與養老服務工程建設的通知》,首次明確出現」醫養結合「的表述。

2015年,中國國務院發佈《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 (2015-2020年) 》正式明確「醫養結合」的概念。[35]

試點推廣[編輯]

2016年6月和9月,中國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民政部辦公廳先後聯合發佈《關於確定第一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的通知》《關於確定第二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的通知》,先後將中國內地30個省級行政區[註 4]中的90個市(區)作為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

分類[編輯]

備註[編輯]

  1. ^ 此處以及下文中所提到的」養老「是一個狹義概念,不要添加內部連結指向社會保障,避免造成誤導
  2. ^ 根據這一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的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以上, 或65歲以上的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以上, 則意味着這個社會進入老齡化社會對於老齡化的不同程度,一般認為:文獻中會有不同的界定或術語。例如65歲以上人口達到總人口的14%時 稱為「老齡社會」、「老年社會」或者「中度老齡化社會」;65歲及以上人口達到總人口的21%時可稱為「超老齡社會」或者「重度老齡化社會」 等,80歲及以上老年人往往被稱為高齡人群,文獻中使用「高齡化」
  3. ^ 此數據來源於2005年年底中國全國1%人口抽樣,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此次抽樣「調查登記對象為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並居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的常住人口」、「全國總人口數未包括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台灣省人口數」,因此得出判斷:此處為中國內地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時間。
  4. ^ 西藏自治區內沒有醫養結合試點單位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朱鳳梅 苗子強. 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的内涵、现状及其困境. 中國衛生經濟. 2018, (03): 11-15 [2021-08-20]. doi:10.7664/CHE2018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4). 
  2. ^ 朱慶.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研究综述.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 2020, 06: 15-18 [2021-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9). 
  3. ^ 鄧大松 李玉嬌.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制度理性、供需困境与模式创新. 新疆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 (01): 107-114+2 [2021-08-19]. doi:10.14100/j.cnki.65-1039/g4.2018.0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9). 
  4. ^ 穆光宗. “医养”该如何“结合”?. 中國衛生. 2018, (07): 20-21 [2021-08-19]. doi:10.15973/j.cnki.cn11-3708/d.2018.07.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9). 
  5. ^ 鄭玥. 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研究.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2021-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5). 
  6. ^ 李超. 孫歐. 从人口因素看我国经济中长期走势. 上海金融. 2019, (01): 50-58 [2021-08-21]. doi:10.13910/j.cnki.shjr.2019.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1). 
  7. ^ 7.0 7.1 蘇永剛. 呂艾芹.陳曉陽.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健康养老模式分析 (PDF). 山東社會科學. 2013, (04(總第212期)): 42-47. [失效連結]
  8. ^ 8.0 8.1 劉文. 焦佩. 国际视野中的积极老龄化研究 (PDF). 中山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5, 55 (1): 169(總253期) [2021-08-2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8-21). 
  9. ^ 林主添. 中国与法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应对比较研究. 企業科技與發展. 2018, (10): 194-195+198 [2021-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4). 
  10. ^ 劉酉華. 駱金鎧. 法国医养结合模式对我国养老体系建设的启示. 中國護理管理. 2016, (07): 930-933 [2021-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0). 
  11. ^ 張濤. 法国医养结合服务实践与思考. 中國衛生質量管理. 2018, (04): 128-130+133 [2021-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0). 
  12. ^ 韓倩. 英国第三年龄大学的办学特色及其对我国老年大学的启示. 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 2016, (03): 85-89. 
  13. ^ 李力. 胡佳.鄭英. 英国EHCH医养结合实践模式分析. 中國社會醫學雜誌. 2020, (03): 245-248 [2021-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0). 
  14. ^ 劉旭. 从美国生产性老龄化的发展看其在中国实施推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知識經濟. 2015, (10): 42. 
  15. ^ 張靜. 医养结合服务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西部學刊. 2021, (11): 134-136 [2021-08-20]. doi:10.16721/j.cnki.cn61-1487/c.2021.11.03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0). 
  16. ^ 夏艷玲.鍾雨珊. 美国PACE整合型照护模式的特征及借鉴. 衛生經濟研究. 2019, (04) [2021-08-20]. doi:10.14055/j.cnki.33-1056/f.2019.04.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0). 
  17. ^ 羅婧. 羅玉茹.鞠梅. 国外“医养结合”照护模式介绍及经验启示. 中國老年學雜誌. 2019, (09): 2277-2283 [2021-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0). 
  18. ^ The History of PACE. National PACE Association.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19. ^ 張麗. 邵俊秋. 日本老龄化问题的探究及对中国的启示. 科技信息. 2012, (11): 1-3 [2021-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3). 
  20. ^ 郭豫學. 魯麗萍.張彩霞. 日本医养结合的制度及借鉴. 衛生職業教育. 2020, (12): 157-159 [2021-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0). 
  21. ^ 医療と介護の一体的な改革. 日本厚生勞動省. [失效連結]
  22. ^ 介護保険制度を取り巻く状況 (PDF). 社會保障審議會 (介護給付費分科會). [2021-08-2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4-04). 
  23. ^ 老健局高龄支援课报告 (PDF). 日本厚生勞動省. [2021-08-2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4-23). 
  24. ^ 周馳. 翁嘉.章寶丹. 日本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醫學與哲學(A). 2018, (12): 33-36 [2021-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0). 
  25. ^ 張玉冰. 少子化和老龄化——台湾经济社会隐忧. 統一論壇. 2016, (02): 46-48 [2021-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5). 
  26. ^ 盧艷麗. 郗淑艷.章曉君.陳崢. 台湾地区医养结合考察及对北京市的启发. 中國全科醫學. 2016, (33): 4039-4041 [2021-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1). 
  27. ^ 長照十年計畫是什麼?. 焦點事件. [2021-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8) (中文(繁體)). 
  28. ^ 黎, 春嫻. 台湾医养结合照护服务实践模式及其启示. 雲夢學刊. 2018, 39 (01): 75–80 [2021-08-21]. ISSN 1006-636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1). 
  29. ^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06-03 [2021-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5). 
  30. ^ 孫玉德. 从人口老龄化看中国的养老保障. 財貿研究. 2008, (06): 151-152. 
  31. ^ 31.0 31.1 31.2 郭東. 李惠優.李緒賢.官計彬. 医养结合服务老年人的可行性探讨.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05, (21) [2021-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0). 
  32. ^ 医院概况. 北京老年醫院. [2021-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7). 
  33. ^ 老人出意外 家属问责养老院. 新浪網. 廈門晚報. [2021-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0). 
  34. ^ 以医助养 九旬阿婆病愈. 新浪網. 廈門晚報. [2021-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0). 
  35. ^ 張濤. 張華玲.褚湜婧.張競由. 我国医养结合政策发展历程分析. 中國醫院. 2018, (06): 35-38 [2021-08-20]. doi:10.19660/j.issn.1671-0592.2018.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0).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