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第一公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日本商校宿舍舊址

魚山路36號院門,2022年6月
市南區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青島市市南區魚山路36號
時代1931年
編號第二批,序號7
登錄2013年3月1日

座標36°03′37.5″N 120°19′34.5″E / 36.060417°N 120.326250°E / 36.060417; 120.326250

山東大學第一公舍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魚山路36號(曾用門牌號大學路3號、魚山路26號),建於1920年代,最初為東洋拓殖株式會社青島出張所職員宿舍,1946年改為國立山東大學教職員宿舍,現為民居。該院落內現有馮沅君陸侃如故居童第周故居束星北故居丁西林故居共四處由青島市人民政府認定的青島名人故居,前三處現為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院落整體為市南區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編輯]

魚山路36號院建於1920年代,最初為東洋拓殖株式會社(簡稱「東拓」)青島出張所的職員宿舍[1][2]朝鮮總督府青島出張所也曾設於院內[3]。也有說法認為該院落原為日本人開辦的青島學院商業學校教工宿舍,可能有誤[1]。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東洋拓殖株式會社於9月解散。同年10月,美國海軍陸戰隊第六師英語6th Marine Division (United States)登陸青島,該院落短暫被美軍佔用[1][4]。1946年,國立山東大學籌備在青島復校,因其原在俾斯麥兵營舊址的校舍被美軍佔用,遂與美軍斡旋收回校舍,美軍在輿論壓力下僅將原東拓社宅、原青島日本中學校等原日本房產移交給山大。同年7月,山大接收原東拓社宅,改名為「山東大學第一公舍」,作為教職員宿舍使用[5]。1958年,山東大學遷往濟南,留在青島的海洋、地質、水產三系改為山東海洋學院(今中國海洋大學),此處改為山東海洋學院宿舍[6]。該建築群現為民居,據稱仍有中國海洋大學的退休教職員在此居住[1]。2000年,該建築群以「日本商校宿舍舊址」之名列入第一批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7]。2013年3月1日,該建築群列入第二批市南區文物保護單位[8]

院內名人故居[編輯]

馮沅君、陸侃如故居[編輯]

馮沅君、陸侃如故居
梁實秋故居
馮沅君、陸侃如故居、童第周故居、丁西林故居所在的魚山路36號1號樓,2019年12月
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市南區魚山路36號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45年前
登錄2005年2月5日

作家、文學史學者陸侃如馮沅君夫婦1947年至1958年任教於山東大學時的故居在今魚山路36號1號樓自北向南的第三個單元內[9]

1947年夏,陸侃如、馮沅君夫婦到山東大學任中文系教授。馮沅君曾任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主任[9],1955年任副校長。陸侃如歷任校務委員會副主任、校圖書館館長、《文史哲》雜誌編委會主任,1951年春任副校長[10]

在山大,馮沅君講授中國文學史專業基礎課及歷代散文選、中國戲曲研究、陸游研究等專題研究課[9],陸侃如主要教授中國文學史[11]。在青島期間,夫婦二人修改並再版了此前合著的《中國詩史》與《中國文學史簡編》,合著了《中國古典文學簡史》。馮沅君完成了《古劇說匯》[10],著有《元雜劇考三則》、《唐傳奇作者身份的估計》、《陸游的生活道路與創作道路》等論文,1956年參與了全國高校中文系《中國文學史教學大綱》的編寫[9][11]。陸侃如在青島期間研究《文心雕龍[11],並與高亨黃孝紓合著《楚辭選》。發表論著時,陸侃如常在文末注有「寫於青島魚山別墅」[9]

在青島期間,馮沅君兼任第一、第二、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屆山東省人大代表、山東省婦聯副主席、山東省文聯副主席、九三學社青島分社第二屆委員會委員[9]。陸侃如兼任青島市文聯首任主席、第一屆山東省人大代表,青島市第一、二屆人民委員會委員,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協理事、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常委、九三學社青島分社委員會主委[11][12]

1958年秋,馮沅君、陸侃如隨山東大學遷往濟南[9]。2003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將此處作為文化名人故居掛牌保護[13]。2005年2月5日,馮沅君、陸侃如故居列入第七批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14]

童第周故居[編輯]

童第周故居
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市南區魚山路36號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45年前
登錄2005年2月5日

生物學家童第周1946年至1956年在青島工作時的故居在今魚山路36號1號樓東北端[15]

1934年,童第周從歐洲留學歸國,到青島任山東大學生物系教授,當時住在棲霞路。1937年,山東大學因抗戰爆發內遷而後解散,童第周轉入中央大學。1946年,山東大學在青島復校,童第周應校長趙太侔邀請回到山大任生物系教授、系主任,住在山東大學第一公舍。1948年,童第周赴美國講學考察,1949年3月回到青島[2][16]。1951年3月山東大學與華東大學合併後,新任校長華崗主張「文理搭配」,遂安排童第周、陸侃如出任副校長[17]

童第周在山東大學講授普通動物學、細胞學、比較解剖學、胚胎學、實驗胚胎學等課程[2]。童第周從事實驗胚胎學、細胞生物學和發育生物學等領域的研究[18],曾於1935年在青島海濱發現文昌魚[17],並以青島文昌魚、海鞘等魚類為材料進行實驗胚胎學研究[19]。1948年,童第周當選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50年兼任中國科學院實驗生物研究所副所長,並與張璽曾呈奎等創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兼任研究室主任[16]。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7年,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改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童第周任所長。1959年該所擴建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童第周仍任所長,直至1978年出任中科院副院長[18]

教學研究之餘,童第周積極參加社會活動。1935年一二九運動和1947年「反飢餓、反內戰」運動中,童第周積極支持並保護學生[1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童第周曾兼任第一屆山東省人大代表、第一全國人大代表、民盟青島支部第一屆委員會主委,民盟青島市第二屆委員會主委等職[19]

在青島期間,因家中人口增多、物價不穩定,童第周一家的生活曾一度不甚寬裕。據童第周之子童時中回憶,「當時每一家都是樓下樓上,下面一個客廳一個房間,樓上兩個房間,我們弟兄三個睡一間,房間不大,三張床一擺,勉強能走得動路。」童第周每周日帶領一家人大掃除,然後用煤和泥做成煤球燒爐子;每年春天在樓下的土地上種冬瓜茄子番茄向日葵,培養子女愛好勞動的習慣[15]

1956年8月,童第周調往北京中科院任生物地學部副主任,不再在山東大學任職[20]。但因其長期兼任中科院海洋所所長,每年6月至10月仍到青島做實驗[21]。2003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將童第周故居作為文化名人故居掛牌保護[13]。2005年2月5日,童第周故居列入第七批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14]

束星北故居[編輯]

束星北故居
梁實秋故居
束星北故居所在的魚山路36號2號樓,2019年12月
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市南區魚山路36號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45年前
登錄2005年2月5日

物理學家束星北在青島時1952年至1955年間的故居在今魚山路36號2號樓[22]

1952年,因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束星北由浙江大學到青島轉入山東大學物理系任教授,住在山東大學第一公舍。後來轉入海洋系,於1953年至1954年間任氣象研究室主任,期間完成氣象學相關論著十餘篇。1955年肅反運動期間被停職審查,被迫與家人搬離第一公舍,次年審查結論為清白。1957年反右運動又被劃為「右派分子」,下放到月子口水庫工地勞動。1960年調到青島醫學院管制勞動,負責修理儀器,兼任教員,1965年取消管制勞動。同年,束星北完成專著《狹義相對論》。1978年夏轉入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工作,期間曾參與東風-5型洲際彈道導彈公海試射的數據計算工作。後來曾任山東物理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海洋物理學會名譽理事長。1983年在青島逝世。[2][15][22][23]

2003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將束星北故居作為文化名人故居掛牌保護[13]。2005年2月5日,束星北故居列入第七批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14]

丁西林故居[編輯]

物理學家、劇作家丁西林1947年至1949年在青島工作時的故居在今魚山路36號1號樓西南[15][24]

有說法稱丁西林1935年至抗戰爆發在山東大學任物理系教授,住在魚山路原梁實秋寓所附近,並曾編寫發表《物理學》、《物理實驗講義》[2][24](其他資料稱丁西林1927年起一直在上海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工作[25])。1947年,丁西林到青島任國立山東大學物理系名譽教授,後兼任理學院附設元儀器修造廠廠長。1948年6月,丁西林應邀赴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理學院物理學系教授兼教務長,後代理校長。同年8月離開台北,回到青島任山東大學理學院院長。期間曾出版《西林獨幕劇集》和《西林戲劇集》[2]。1949年9月校長趙太侔離職後,丁西林任校務委員會主任代理校長職責。不久後赴北京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25]。同年11月(一說1950年華崗接任校長後[2][24])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副部長[25]

2014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將丁西林故居作為第二批青島名人故居掛牌保護[13]

建築特色[編輯]

魚山路36號院位於魚山路大學路路口,臨魚山路和大學路各有一院門(現大學路院門已棄用),佔地面積6696平方米,建築面積2285.2平方米。院落由5座二層住宅樓和一座平房組成,所有建築均為近代日本仿西式風格,磚石木結構,花崗岩牆基,牆面大量使用仿木構裝飾,山牆以石材鑲嵌,屋頂高低起伏[26]。西側的1號、2號樓為矩形平面佈局,沿大學路展開,分為樓上樓下一體的獨立單元。東側的4號、5號樓設計相似。東南角3號樓略有不同,平面不規則,轉角處設尖塔[4][27]。各住宅內設臥室、客廳、廚房、衛生間、壁櫥等[28]

圖集[編輯]

相關條目[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張文艷. 鱼山路36号小院变迁:平静院落中的往事. 半島都市報. 2015-09-09 [2023-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2).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魯海. 《名人故居》.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04. ISBN 7-5436-3174-1. 
  3. ^ 魯海. 《青岛老楼故事》.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52-1806-7. 
  4. ^ 4.0 4.1 馬靖. 鱼山路36号原山大第一公舍. 青島早報. 2003-10-05 [2023-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9). 
  5. ^ 劉增人、王煥良等 (編). 《青岛高等教育史(现代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8. ISBN 978-7-01-007206-7. 
  6. ^ 陳志偉. 独家:青岛老街之十六 策杖而行的大师背影. 青島新聞網. 2014-10-13 [2023-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0). 
  7. ^ 青島市規劃局 青島市文化局. 关于公布青岛市第二批历史优秀建筑的通知(青规字〔2006〕72号). 青島政務網. 2006-05-20 [2024-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6). 
  8. ^ 青島市市南區人民政府. 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市南区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青南政发〔2013〕5号). 青島市市南區政務網. 2013-03-01.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郭同文. 陆侃如与冯沅君故居. 青島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編). 《青岛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06. ISBN 7-5436-0506-6. 
  10. ^ 10.0 10.1 陳敬剛. 陆侃如与冯沅君 老山大的夫妻档. 半島都市報. 2012-04-23 [2023-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0). 
  11. ^ 11.0 11.1 11.2 11.3 魯海. 《作家与青岛》.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552-1798-5. 
  12. ^ 張俊傑. 青岛九三先贤故居. 九三學社山東省委員會. 2018-01-04 [2023-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30). 
  13. ^ 13.0 13.1 13.2 13.3 王法艷. 青岛名人故居新拓展30处 包括蔡元培故居等. 半島都市報. 2014-07-16 [2022-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3). 
  14. ^ 14.0 14.1 14.2 青島市人民政府. 关于公布青岛市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青島政務網. 2005-02-05 [2019-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3). 
  15. ^ 15.0 15.1 15.2 15.3 張文艷. 鱼山路36号名家身影:童第周种菜 方未艾念情. 半島都市報. 2015-09-09 [2023-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3). 
  16. ^ 16.0 16.1 16.2 長安 河川. 童第周故居. 青島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編). 《青岛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06. ISBN 7-5436-0506-6. 
  17. ^ 17.0 17.1 童鱼之父童第周. 山大視點. 2013-01-10 [2023-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6). 
  18. ^ 18.0 18.1 童第周.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2023-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1). 
  19. ^ 19.0 19.1 沈竹君. 克隆先驱童第周. 中國民主同盟山東省委員會. [2023-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0). 
  20. ^ 周靜書. 《童第周传》. 寧波: 寧波出版社. 2003. ISBN 7-80602-521-9. 
  21. ^ 俞為潔. 《克隆先驱 童第周传》.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ISBN 7-213-03089-2. 
  22. ^ 22.0 22.1 王世鋒. 束星北故居. 青島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編). 《青岛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06. ISBN 7-5436-0506-6. 
  23.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編). 第一篇 人物传记,束星北. 《青岛市志·人物志》. 北京: 五洲傳播出版社. 2002. ISBN 7-5085-0124-1. 
  24. ^ 24.0 24.1 24.2 王淑芳. 丁西林:物理与戏剧的“两栖”大家. 中國海洋大學新聞網. 2022-04-13 [2023-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0). 
  25. ^ 25.0 25.1 25.2 孫慶升 (編). 《丁西林研究资料》. 北京: 中國戲劇出版. 1986. 
  26. ^ 徐飛鵬. 《青岛历史建筑(1891-1949)》.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06. ISBN 7-5436-3519-4. 
  27. ^ 宋連威. 《青岛城市老建筑》.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05. ISBN 7-5436-3265-9. 
  28. ^ 國家文物局主編. 《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下)》. 北京: 中國地圖出版社. 2006. ISBN 978-7-5031-4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