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赫雷爾反應
外觀
布赫雷爾反應(德語:Bucherer-Reaktion),又稱布赫雷爾-勒珀蒂反應,指萘酚在亞硫酸氫鈉存在下與氨作用,轉變成相應的萘胺。[1][2][3][4][5]
這個反應最早是由法國化學家羅貝爾·勒珀蒂[6]在1898年發現的,此後德國化學家漢斯·特奧多爾·布赫雷爾在1904年又獨立發現此反應,發現了其可逆性,並將其應用到化學工業中。目前這個反應一般是稱作布赫雷爾反應,但也有稱作布赫雷爾-勒珀蒂反應。
這是一個可逆反應,也可以把胺變成酚。如果用伯胺或者仲胺與中間體四氫萘酮磺酸鹽反應,則可製得二級或三級萘胺。
反應機理
[編輯]首先是一個質子加到萘酚電子密度較高的C-2或C-4上,該質子化產物因有1a-1e的共振式而得到穩定。這個環脫芳構化的過程大約需要消耗104.6 kJ/mol的能量。
然後一個亞硫酸氫根離子加到質子化產物的C-3上,生成3a,3a經烯醇-酮互變異構得到更為穩定的酮式3b,3b即四氫萘酮-3-磺酸鈉。這個中間體與胺按照羰基化合物-胺縮合反應,發生羰基親核加成並失水,得到受共振穩定的正離子5a。5a發生去質子化可以得到亞胺5b或烯胺5c,這兩種產物形成平衡。最後烯胺消除亞硫酸氫鈉,重新芳構化,生成萘胺6。
總反應過程可用下圖來表示: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H. T. Bucherer, J. Prakt. Chem. [2] 69, 49 (1904).
- ^ H. Seeboth. (1967), "The Bucherer Reaction and the Preparative Use of its Intermediate Products", Angew. Chem. Int. Ed. 6 (4): 307–317. doi:10.1002/anie.196703071 (機理)
- ^ R. Adams et al. Organic Reactions Vol I (Wiley, 1942)
- ^ W. Pötsch. Lexikon bedeutender Chemiker (VEB Bibliographisches Institut Leipzig, 1989). ISBN 978-3323001855
- ^ M. B. Smith, J. March. March's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Wiley, 2001) (ISBN 0-471-58589-0)
- ^ R. Lepetit, Bull. Soc. Ind. Mulhouse 1903,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