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幽默理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幽默理論解釋什麼是幽默以及幽默在社會上的功能。在解釋幽默的流行理論中,其中有心理學理論,當中絕大多數認為幽默是健康的行為。有些精神理論認為幽默是一個莫名其妙的謎,猶如神秘主義[1]儘管可以找到各種經典的幽默理論,但在當代學術文獻中,三種幽默理論不斷出現:救濟理論、優越理論和不協調論。[2]在目前的幽默研究人員中,關於這三種幽默理論中哪一種最可行尚無共識。每個人最初都聲稱他們的理論能夠解釋所有幽默案例。[3]但是,他們都承認,儘管每種理論都涵蓋其自身的關注領域,但是許多幽默實例都可同時用一種以上的理論來解釋。[4][5]例如,不一致理論和優越理論都具備了共同創造幽默的因素,並且能互相遞補。[6]

調劑理論

[編輯]

調劑理論認為,幽默是一種體內平衡,通過這種機制可以減輕心理壓力。[2][3][7]因此,幽默可以有助於減輕由恐懼引起的緊張感。[8] 根據調劑理論,幽默是神經能量所釋放的結果。此理論還認為,幽默主要用於克服社會文化障礙並揭示壓抑的欲望。據說,這也是我們在撓癢且會產生笑的原因,這是由於隨着幽默的人而產生的緊張感。[9] 根據赫伯特·斯賓塞的說法,幽默是一種「經濟現象」,其作用是調劑因錯誤或錯誤的期望而產生的「壓力」。後一種觀點也得到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支持。

優越理論

[編輯]

幽默的優越性理論可以追溯到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及托馬斯·霍布斯的利維坦》。普遍的想法是,一個人嘲笑他人的不幸,因為這些不幸在他人缺點下證實了他的優越性。[10] 柏拉圖引述蘇格拉底說,這些特徵表現出了自我愚昧。[11]根據亞里士多德,我們嘲笑劣等或醜陋的人,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優越感感到高興。[12] 優越感通常是基於群體的不足或與社會內部規範的偏離。[13]

不協調理論

[編輯]
卡姆登鎮啤酒廠(倫敦)製造的啤酒杯。啤酒在玻璃杯下方有實際存在,但卻刻有「半空」字樣,在兩個文字之間產生了碰撞。這種不一致會在實現時產生幽默效果。

不協調理論指出,在某種情況下所涉及的概念與認為與該概念有某種關係和真實對象之間產生不協調時,就會產生幽默。[10]

由於該理論的重點不是本身的不一致性,而是其真實和概念(即將所討論的對象置於真實關係中),因此通常稱為不一致性理論。[10]

弗朗西斯·哈欽森在《幽默中的思想 ,1725年》中表達了什麼是幽默,該思想成為幽默發展理論中的一個關鍵概念:幽默是對不協調感的回應。[14] 阿瑟·叔本華寫道,感知到不一致是在概念與它所代表的真實對象之間出現不協調。黑格爾幾乎持完全相同的觀點,但將這個概念視為「外觀」,並認為幽默會完全否定這種外觀。

第一位發表不一致理論為蘇格蘭詩人比蒂。[15] 然而,不協調理論最著名的版本是康德,他對幽默描述作「一種期望突然變成了虛無」。[16]亨利·柏格森則試圖通過將不一致性簡化為「活着的」和「機械的」對比來完善它。[17]

在伯格森這樣的不協調理論仍在流行期間,人們常常對幽默觀點轉變的理論進行爭論,例如約翰·莫雷爾和羅伯特·拉塔之間的幽默研究系列的辯論。[18]莫雷爾提出了大多數同時存在的不協調理論 ,而拉達則側重於由突然解決某種問題而產生的「認知轉變」。

幽默經常包含意料之外的、常常是突然的視角轉變,這讓不一致理論得到支持。拉塔和布萊恩·博伊德為這一觀點辯護。[19] 博伊德認為這種轉變是從認真到發揮,幾乎所有事物都可能成為扭曲的對象,這正是人類創造力的靈感(尤其是科學和藝術),這種轉變是由「結構映射」(Koestler稱為「 二元化」)創造新的含義而產生的。[20] 亞瑟·科斯特勒認為,當建立兩個不同概念並在它們之間產生碰撞時,就會產生幽默。

其他理論

[編輯]

幽默感,嚴肅感

[編輯]

一個人必須具有幽默感和嚴肅感,以區別看待事情。當幽默被用來表達觀點時,則需要一種更加敏銳的感覺。[21][22] 心理學家研究了如何利用幽默表達具有嚴肅性的事情,就像宮廷小丑通過幽默傳達嚴肅的信息一樣。相反,當不打算認真對待幽默時,幽默中的不良品味可能會越過界線,儘管不是故意的,但還是要認真對待,甚至應該停止。[23]

善意理論

[編輯]

善意理論(BVT)由研究人員A. Peter McGraw和Caleb Warren研究得出。BVT整合了完全不同的幽默理論,得出滿足以下三個條件時就會發生幽默:1)某種事物違反着人們對世界「本應如何」的感覺,2)威脅形勢是善意的,並且3)一個人看到了兩者同時解釋。[24] [25]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幽默很可能起源於感到明顯的身體威脅,例如在比賽中表現出來的威脅。隨着人類的發展,引起幽默的情況可能從身體威脅擴大到其他的侵犯,包括侵犯個人尊嚴(例如打鬧,戲弄)、語言規範(例如雙關語,不正當行為)、社會規範(例如奇怪的行為,過度的笑話)、甚至道德規範(例如不敬的行為)。BVT建議,只要意識到威脅局勢是善意的、任何威脅到人們對世界「本來應該如何」的感覺事物都是幽默的。[24]

幽默還有多種方法,麥格勞和沃倫在道德行為領域檢驗了三種情況:表明某件事是錯誤的、另一項表明它是善意的、當一個人在心理上遠離違反道德行為或僅僅虛弱地遵守行為時,而這種違反道德行為也是屬於善意的。[26]

例如,麥格勞(McGraw)和沃倫(Warren)發現,人們在讀到一所教堂在招募新成員並且該宣傳是可笑時,都非常反感。然而,很多人也同時感到好笑。這與BVT一致,參與教堂的人比沒有參加教堂的人發笑的可能性較低,因為上教堂的人更多地相信教堂是神聖的,因此,他們認為取笑教堂的行為是善意的可能性較小。[27]

參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Raymond Smullyan, "The Planet Without Laughter", This Book Needs No Title: A Budget of Living Paradoxe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80). Copyright (c) 1980 by Raymond M. Smullyan
  2. ^ 2.0 2.1 Buijzen, M.; Valkenburg, P. M. Developing a Typology of Humor in Audiovisual Media. Media Psychology. 2004, 6 (2): 147–167. doi:10.1207/s1532785xmep0602_2. 
  3. ^ 3.0 3.1 Meyer, J. C. Humor as a Double-Edged Sword: Four Functions of Humor in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Theory. 2000, 10 (3): 310–331. doi:10.1111/j.1468-2885.2000.tb00194.x. 
  4. ^ Berger, A. A. (1993). An Anatomy of Humor.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5. ^ Veatch, T. C. A theory of humor. Humor. 1998, 11 (2): 161–215. doi:10.1515/humr.1998.11.2.161. 
  6. ^ Vandaele, J. Humor Mechanisms in Film Comedy: Incongruity and Superiority. Poetics Today. 2002, 23 (2): 221–249. doi:10.1215/03335372-23-2-221. 
  7. ^ Berlyne, D. E. (1972). "Humour and its kin", in J. H. Goldstein & P. E. McGhee (Eds.), The Psychology of Humour (pp. 43–60). New York: Academic.
  8. ^ C. George Boeree. Humor. Webspace.ship.edu. [11 Decem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3). 
  9. ^ Schaeffer, N. (1981). The Art of Laught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0. ^ 10.0 10.1 10.2 M.P. Mulder, A. Nijholt (2002) "Humour Research: State of the Ar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1. ^ Plato, Philebus 49b ff.
  12. ^ Poetics, 1449a, p. 34-35.
  13. ^ Goldstein, Jeffery. Theoretical notes on humor.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76, 26 (3): 104–112. doi:10.1111/j.1460-2466.1976.tb01912.x. 
  14. ^ Peter Ludwig Berger Redeeming Laughter: The Comic Dimension of Human Experience (1997) p.22
  15. ^ J.Beattie, Essays (William Creech, Edinburg, 1776).
  16. ^ Laurie, Timothy; Hickey-Moody, Anna, Masculinity and Ridicule, Gender: Laughter (Farmington Hills, MI: Macmillan Reference), 2017: 216–217 [2020-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1) 
  17. ^ Henri Bergson, Laughter: An Essay on the Meaning of the Comic (1900) English translation 1914.
  18. ^ Robert L. Latta (1999) The Basic Humor Process: A Cognitive-Shift Theory and the Case against Incongruity, Walter de Gruyter, ISBN 3-11-016103-6 (Humor Research no. 5)
  19. ^ Boyd, B. Laughter and Literature: A Play Theory of Humor.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2004, 28 (1): 1–22. doi:10.1353/phl.2004.0002. 
  20. ^ Koestler, Arthur (1964): "The Act of Creation".
  21. ^ Dukore, B. F. Seriousness Redeemed by Frivolity: Ayckbourn's Intimate Exchanges. Modern Drama 53 (4). 2010: 447–470. doi:10.1353/mdr.2010.0026. 
  22. ^ Yarwood, D. L. When Congress makes a joke: Congressional humor as serious and purposeful communication. Humor. 2001, 14 (4): 359–394. doi:10.1515/humr.2001.010. 
  23. ^ Emerson, J. P. Negotiating the Serious Import of Humor. Sociometry. 1969, 32 (2): 169–181. JSTOR 2786261. doi:10.2307/2786261. 
  24. ^ 24.0 24.1 Benign Violation Theory. leeds-faculty.colorado.edu. [2020-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0). 
  25. ^ Warren, Caleb; McGraw, A. Peter. Benign Violation Theory. Rochester, NY. 2015-02-02. SSRN 2559414可免費查閱 (英語). 
  26. ^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benign violation theory of humor – guest post by Dr Peter McGraw | Psychology of Humor. [2020-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5) (美國英語). 
  27. ^ 存档副本 (PDF). [2020-07-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