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查士丁尼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查士丁尼柱(Column of Justinian)是君士坦丁堡的一根凱旋柱,由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所立,紀念他在543年的勝利[1]。它位於巨大的奧古斯塔廣場的西側,介於聖索菲亞大教堂君士坦丁堡大皇宮之間。它一直倖存到16世紀初,才被奧斯曼帝國拆除。

查士丁尼柱是用磚砌成的,外表覆蓋黃銅。[2] 柱子立在七級台階的大理石基座上,柱頂是皇帝本人在凱旋式上的巨大的青銅騎馬雕像,身穿普羅科匹厄斯所稱的「阿喀琉斯的披掛」,包括古典風格的胸甲,孔雀羽毛的頭盔,左手拿着十字聖球,右手伸向東方[3]。從雕像上的銘文可以得到一些證據, 它實際上可能是重新利用了狄奧多西一世狄奧多西二世的雕像[2][4]

查士丁尼柱一直到拜占庭帝國的末期還保存完好,當時的尼基弗魯斯·格雷戈拉斯以及一些俄國朝聖者都對其進行了描述[5]。後者還提到在柱子前面有三個異教徒皇帝的青銅雕像,放置在較矮的柱子或基座上,跪在他面前表示屈服。這些一直存在到1420年代末期,但是在1433年前的某個時候被拆除[6]。柱子本身非常高,根據克里斯托福羅·布隆戴蒙提的描述,高達70米。它從海上就可以看到,格雷戈拉斯提到,一次,十字聖球墜落,請了一位雜技演員,從聖索非亞大教堂的屋頂上吊下繩索進行修復[7][8]

到了十五世紀,由於這尊雕像的突出地位,被誤認為是城市的創始人君士坦丁大帝的雕像[4]意大利文物學家西里亞庫斯則被告知它代表希拉克略[4]。因此,人們普遍認為,查士丁尼柱,特別是巨大的十字聖球,或俗稱的「蘋果」,代表了城市的守護神(genius loci)[9]。因此,在1422年和1427年之間,它從雕像的手中墜落,被視為城市即將滅亡的標誌[10]。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之後不久,奧斯曼帝國把雕像完全拆除,作為他們統治的象徵,而柱子本身也在1515左右被摧毀[9]。一位在十六世紀四十年代居住在城市的法國學者皮埃爾. 吉爾斯記載說,雕像剩餘的碎片被放置在托普卡帕宮,後來被熔化,用於製造大炮:[9]

在十五世紀三十年代,西里亞庫斯請人畫下了雕像本身及其銘文(見左圖)。

參見

[編輯]

參考

[編輯]
  1. ^ Brian Croke, "Justinian's Constantinople", in: Michael Maas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Age of Justinian (Cambridge 2005), pp. 60-86 (p. 66).
  2. ^ 2.0 2.1 Kazhdan (1991), p. 232
  3. ^ Procopius, De Aedificiis, I.2.1–11
  4. ^ 4.0 4.1 4.2 Majeska (1984), p. 239
  5. ^ Nicephorus Gregoras, Roman History, I.7.12.
  6. ^ Majeska (1984), pp. 237, 240
  7. ^ Majeska (1984), p. 238
  8. ^ Kazhdan (1991), p. 2100
  9. ^ 9.0 9.1 9.2 Finkel (2006), p. 53
  10. ^ Majeska (1984), p.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