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海關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海關後及小港周邊航拍,美國海軍安提坦號航空母艦航空隊攝於1945年

海關後位於中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是青島老城區的一個地名,該地名所指為小港東北側、膠海關大鮑島分卡舊址以北的部分街區。由於2007年街區拆遷改造及2008年膠海關大鮑島分卡舊址被拆除,此地名已名存實亡。

地理概念[編輯]

海關後周邊衛星影像及道路、地標圖解,原圖為美國KH-7偵察衛星英語KH-7 Gambit於1966年所攝

「海關後」一詞的「海關」指位於小港一路邱縣路路口與小港一路冠縣路路口之間的膠海關大鮑島分卡,俗稱「小港海關樓」[1]。因此「海關後」的字面意義即膠海關大鮑島分卡以北,作為地名一般泛指冠縣路、小港一路、小港二路、寶山路、惠民路、邱縣路一帶的網狀街區[2][3][4],在部分語境中特指小港一路、冠縣路、惠民路合圍成的里院街區[5]。在青島當地學者於2006年2月25日對海關后街區的考察中,有當地居民稱「海關後」之名狹義上原指小港海關樓東北側的街區,即小港一路、邱縣路、朝陽路、冠縣路合圍成的街區。

「海關後」一詞為市民口口相傳的詞彙,很少見於歷史文獻[3][4]。據青島市檔案館編研處處長孫保鋒考證,該地名首次見諸報端,是在1923年的《膠澳日報》第二百二二號的一則啟事中:普濟醫院醫生孫富堂開設同仁醫院救治赤貧者,青島各界名士孫子敬宋雨亭隋石卿等聯名推薦,並稱「地址在海關後金鄉路中間同仁醫院」[3][6]。海關后街區拆遷改造時,媒體多以「小港灣」之稱代替。

歷史[編輯]

德租時期的小港沿岸,遠處二層樓房即為膠海關大鮑島分卡

青島城市建設之初,海關後一帶並非規劃中的城市中心街區。1900年秋,小港內的大鮑島碼頭建成,碼頭與膠濟鐵路幹線之間有鐵軌相連接,該段鐵軌位置走向與今惠民路基本相同。1901年10月,膠海關在小港東北岸設立大鮑島分卡(後改稱小港分關)。根據《膠澳租借地發展備忘錄》所附地圖,大鮑島分卡建成後約十年之內,除今惠民路以北於1900年代初建有部分建築外,海關後其他區域僅有大鮑島分卡和部分臨時性建築。道路方面也僅有小港路(德語:Kleiner-Hafen-Weg,今小港一路)和大港路(德語:Großer-Hafen-Weg,包括今小港二路)於1901年前築成、格羅姆施街(德語:Gromschstraße,海關後拆遷前為寶山路,現已不存在)和萊希特恩街(德語:Rechternstraße,今冠縣路與新疆路部分路段)於1900年代中期築成。[7][8]

根據膠澳總督府地政局繪製的青島1913年地籍圖,截至1913年,海關後2007年拆遷前存在的道路中,朝陽路全段、邱縣路南段、金鄉路南段、平陰路東側一小段已築成,但尚未命名,同時原大港路已併入小港路。已形成路網的海關後南部地段已被分塊出售,且業主大多是華人,但除已有的海關辦公樓外僅有一棟建築建成[9]。海關後北部建設情況基本未變化[10]。而海關後南部商住建築的大規模建設在德租時期最後數年逐漸開始。

1914年日軍佔領青島後,日軍當局延續並完成了對海關後一帶的路網建設。一張1919年的地圖顯示,伏波町(後改名邱縣路)、金鄉町(後改名金鄉路)、朝陽町(今朝陽路)、隆興町(後改名平陰路)已全部築成,並新築成長安町(後改名長安路)與惠民町(今惠民路)。[9]

商業繁榮時期的小港,後方為海關後的里院街區

第一次日據時期,日本當局比德國膠澳總督府更加重視小港民船貿易的發展[11],1914年後的海關後也隨着小港民船貿易的發展而建設成為商號林立的城市街區,其中小港一路、冠縣路、惠民路合圍成的地塊中建設的建築多為商住合一的里院,其他地域則多為倉庫、小型工廠、商業建築等。許多航運公司、航運代理公司、貨棧,以及土產品店和煤店等等與港口相關的商業組織開設於小港一路等街道[12]。鄰近中山路館陶路商業街的冠縣路亦有許多飯店舞廳咖啡館等服務娛樂設施,其顧客多為外國海軍水兵及海員[13]。此外,海關后街區內也分佈着平康一里、二里、三里、昇平一里等妓院,海關後也因此成為上世紀青島幾處紅燈區之一。[6]

約1920年代的小港一路冠縣路路口,左側帶塔樓的建築為後來的小港一路2號,其對面的二層坡屋頂建築為膠海關小港分關

港口貿易與運輸的發展使得上世紀的海關後也成為了勞工聚居地[12]。由於居住條件過於擁擠、衛生條件較差,海關後曾經是瘟疫多發區,多次被市政部門劃為霍亂疫情隔離區[6]。民國時期青島文人劉少文在《青島百詠》中寫道:

1949年青島解放後,在社會主義改造的背景下,海關後的飯店、舞廳、妓院、私營商號等大多逐漸關閉、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國營航運、水產經營機構。海關後的里院建築也大多由商住綜合樓改為單一居民樓院,這些建築也因私搭亂建與長期缺乏維修而逐漸老化。改革開放後,海關後憑藉其老街區風貌成為眾多攝影繪畫藝術家的創作對象,如居住於邱縣路10號大院的攝影家任錫海憑藉以「十號大院」為題的一系列攝影作品曾多次獲得全國與國際性攝影比賽獎項[14][15]

小港灣改造後,原海關后里院街區原址上模仿老建築所建的商業樓

2004年2月,小港一路2號青島船舶檢驗局辦公樓被拆除,這座帶有石砌瞭望塔的建築曾長期被青島文史學界及周邊部分居民誤認為海關後地標「小港海關樓」[16],直至2006年2月25日當地學者在對海關后街區的考察中重新發現了小港一路1號膠海關大鮑島分卡舊址。2006年6月,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地產(青島)有限公司和青島小港灣旅遊開發建設有限公司競得小港灣改造工程[17]。2007年4月19日,海關后里院街區開始被清拆[18]。不久之前,市北區政府及開發商負責人曾明確表示將小港一路、冠縣路、朝陽路的合圍街區保留、修繕,改為風貌保護區[19],然而此處的里院街區仍舊在數月之內幾乎全部被拆除。包括膠海關大鮑島分卡舊址在內的數座建築因釘子戶而被保留至2008年。2008年8月28日,這座海關後地標建築最終被拆除。小港灣改造工程被許多文史學者認為是對海關後上世紀人文歷史景觀及傳統市街生態的徹底性毀滅[20]。海關後一帶經改造,現為高層住宅區,部分為商業街區。許多原有街道在改造後完全消失或移動位置。

相關條目[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中國海關博物館編著. 《中国近代海关建筑图释》. 北京: 中國海關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17502241. 
  2. ^ 王棟. 胶海关小港分关. 青島新聞網. 2008-09-07. [永久失效連結]
  3. ^ 3.0 3.1 3.2 市北區檔案館(局). 人文历史系列片《循源》港湾之忆(中集). 搜狐. 2018-10-04. 
  4. ^ 4.0 4.1 陳怡霖. 记忆中的市北(1)海关后. 青島檔案信息網. [失效連結]
  5. ^ 光影里院:百年沧桑老街里 院里院外故事多. 青島新聞網. 2017-10-07. 
  6. ^ 6.0 6.1 6.2 孫保鋒. 老城标之----海关后. 青島檔案信息網. 
  7. ^ Anlage 2. Tsingtau mit Umgebung. Denkschrift betreffend die Entwicklung des Kiautschou-Gebiets in der Zeit vom Oktober 1901 bis Oktober 1902. Berlin. 1903 [2020-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4). 
  8. ^ Anlage 10. Tsingtau und Umgebung. Denkschrift betreffend die Entwicklung des Kiautschou-Gebiets in der Zeit vom Oktober 1905 bis Oktober 1906. Berlin. 1907. 
  9. ^ 9.0 9.1 王棟. 海关后街区. 市北區檔案信息網. [2018-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0). 
  10. ^ Kaiserliches Landamt. Katasterkarte Hafenstadtviertel. tsingtau.org. 1914-07-01 [2018-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2). 
  11. ^ 王棟. 《青岛影像 1898-1928: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670-1113-7. 
  12. ^ 12.0 12.1 12.2 魯海. 小港一路. 青島檔案信息網. 2005-03-26. 
  13. ^ 冠县路. 青島檔案信息網. 
  14. ^ 梁旭日. 青岛著名摄影家用镜头守望里院. 大眾日報 鳳凰網青島. 2013-03-06 [2018-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9). 
  15. ^ 李魏. 与八十年代来一场面对面的“叙旧”. 青島日報. 2018-03-05. 
  16. ^ 塔楼:屋顶好风光. 青島早報 青島新聞網 新浪新聞中心. 2004-02-02 [2018-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2-04). 
  17. ^ 於順 馬聚勇. 小港湾改造命名晓港名城 新街里挖第一铲. 青島早報 青島新聞網. 2010-06-18. 
  18. ^ 高一靖. 小港湾改造“第一铲” 首批六个老楼院下周拆完. 半島都市報 半島網. 2007-04-20. 
  19. ^ 高一靖 遲紅武. 小港湾20余老院不拆 建“小港湾风貌保护区”. 半島網 搜狐新聞. 2007-04-13. 
  20. ^ 琴嶼飄燈. 关于云南路、“海关后”改造的杂想以及其他. 青島檔案信息網. [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