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管
外觀
玉管,是一種臺灣史前時代的項飾,為兩端鑽穿之管形玉飾,為臺灣東部新石器時代卑南遺址之特色玉器。依管徑尺寸區分約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大管,管徑在7mm至12mm間;第二類是中管,管徑在2至6mm間;第三類是小管或稱為管珠,管徑在2mm以下。管身包括方管、圓管及介於方圓間等三類。與東部其他遺址相較,卑南遺址出土的玉管數量多而體長、體型最大[1]。
製作方式
[編輯]玉管的製作方式為條狀玉材修磨成圓柱狀後,自兩端鑽鑿貫通而成[2],其製作時使用之鑽穿工具即有石質、金屬質等不同推測,目前未有定論。有學者推測部份中短型管可能為長管所修改,因長管容易斷裂,殘斷標本可以修整成中短管再利用[1]。
器物功用
[編輯]一般所知玉管的用途是由數顆成串配戴於胸前的項飾。而國寶玉管是出自石板棺陪葬品,5件收攏成束置於墓主身旁,推測是作為陪葬品或作為某種特定目的使用[3]。有學者認為長度20公分以上長管不利於穿戴,是否仍作為串飾組件或已昇華為一種象徵器物仍需探討[1]。
來源探討
[編輯]玉管主要以臺灣玉為製作原料,臺灣玉又稱為豐田玉,產地主要集中在花蓮縣壽豐鄉豐田荖腦山西林山區。由於卑南遺址出土玉器廢料數量不多,因此目前認為大多數的玉器是由外地貿易輸入而不是當地製作的[4]。
指定國寶
[編輯]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典藏卑南遺址出土玉管一組5件,長達29公分,年代約為距今2800-2300年[3]。此組玉管外觀研磨精緻,規格均一,與臺灣東部及鄰近國家其他遺址所出土同類玉器相較,是目前所知長度最長者,凸顯臺灣新石器時代製玉工藝的技術高超及世界級的獨特性。2012年文化部依據「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第1項第1、3、5、6款;第6條及第7條,指定成為國寶[2]。
參考來源
[編輯]- ^ 1.0 1.1 1.2 葉美珍. 史前珍瑤──談卑南遺址4組國寶玉器(下). 《發現》史前館電子報第245期.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13-02-15 [2022-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1) (中文(臺灣)).
- ^ 2.0 2.1 玉管. 國家文化資產網.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22-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1 (中文(臺灣)).
- ^ 3.0 3.1 玉管.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2022-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1) (中文(臺灣)).
- ^ 黃國恩. 跨越千年傳播萬里的台灣玉 (PDF). 《科學發展》 (科技部). 2017-04, (532): 26-33 [2022-12-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