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爾·普里什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米哈伊爾·米哈伊洛維奇·普里什文
出生(1873-02-04)1873年2月4日
俄羅斯帝國奧廖爾省
逝世1954年1月16日(1954歲—01—16)(80歲)
蘇聯莫斯科
職業散文家、小說家
國籍俄羅斯
體裁散文、小說
代表作《林中水滴》、《人參》
獎項勞動紅旗勳章 榮譽勳章 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中忘我勞動獎章 莫斯科建城八百周年獎章

米哈伊爾·米哈伊洛維奇·普里什文(俄語: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ич При́швин)(1873年2月4日—1954年1月16日)蘇聯作家。普里什文以創作描寫自然環境和風土人情的哲理抒情散文著稱,其代表作《人參》和《林中水滴》以富有詩意的語言記錄了普里什文對林中王國各種那個美麗多姿的飛禽走獸、花草樹木的細微觀察和深切感受。普里什文也創作了一些膾炙人口的兒童文學作品[1]

生平[編輯]

普里什文出生於俄羅斯帝國奧廖爾省葉列茨縣(今屬利佩茨克州)一個破敗的商人家庭,童年時代在接近自然世界的鄉村度過。1882年他進入鄉村學校學習。1883年他轉入聖母學校俄語Елецкой классической гимназии,但因為和教師,未來的著名哲學家瓦西里·瓦西里耶維奇·洛扎諾夫俄語Розанов, Васи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發生衝突而被趕出學校。1893年他從高中畢業,1894年他考入里加綜合技術學校(Рижского политехникума)。入學後不久,他就開始開始翻譯德國革命家倍倍爾的作品,1897年因傳播馬克思主義被捕入獄。

普里什文出獄後留學德國,在萊比錫大學攻讀農藝學。在此期間,他大量閱讀了斯賓諾莎、康德、尼采和歌德等哲學家的著作。1902年普里什文回到俄國,開始是在莫斯科近郊的克林盧加地區做農藝師,寫過一些著作和關於馬鈴薯的農藝學專論。1906年普里什文的第一部短篇小說《薩沙》出版,之後他開始逐步放棄農藝學,成為多種報紙的記者。普里什文後來受著名民俗學家翁丘科夫委派,到當時很少有人研究的俄羅斯北方白海沿岸的密林和沼澤地帶進行地理和人文考察,搜集了大量珍貴的民間文學作品。1907年他發表了遊記特寫集《飛鳥不驚的地方》,《飛鳥不驚的地方》使普里什文在俄羅斯文壇嶄露頭角,他獲得了俄羅斯地理學會授予的銀質獎章。

1907年5月,普里什文又到白海沿岸考察。接下來他乘坐漁船前往北冰洋,前往挪威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考察,最後回到聖彼得堡。所見所聞結成集子《神奇的小圓麵包》。他接近了雷米佐夫,梅列日科夫斯基高爾基勃洛克等著名文學家,他也是聖彼得堡宗教-哲學協會的成員。1908年他到伏爾加河流域旅行,寫成了集子《在隱沒之城的牆邊》。去了克里米亞和哈薩克斯坦之後,他寫了《亞當和夏娃》和《黑色的阿拉伯人》。1912-1914年高爾基幫助普里什文出版了第一部合集。

蘇聯時期[編輯]

十月革命之後,他曾在斯摩棱斯克當作教師。一戰中,普里什文擔任戰地記者。在以後的10多年中,普里什文的多數時間都在路途、山水中度過,行吟漫遊成為他一系列探求的開端。他對打獵和當地歷史的興趣包括在1920年代創作的隨筆和兒童故事裏,他相繼推出自傳體長篇小說《惡老頭的鎖鏈》(1923-1954)、隨筆集《別列捷伊之泉》(1925-1926)、《大自然的日曆》(1925-1935)、《仙鶴的故鄉》(1929)、中篇小說《人參》(1933)等,這些作品的問世標誌着普里什文創作風格日臻成熟。1930年代普里什文前往遠東,回來之後創作了中篇小說《人參》。在他前往kostroma和雅羅斯拉夫的旅程中,他寫了短篇小說《未打扮的春天》。1933年,他又參觀了正在建造的白海-波羅的海的運河。回來之後他寫了小說《國家大道》,但一直未能完成。1935年5月-6月,普里什文和兒子彼得前往俄羅斯北方。寫了集子《北方森林》。

二戰爆發後,普里什文寫了一些兒童故事,如《彼得堡兒童故事集》和《太陽寶庫》,作品充滿愛國主義情感,歌頌蘇聯的森林、湖泊和寶藏。普里什文從1905年就開始寫日記,一直寫到去世前不久。總文字量是他發表的作品的數倍。1980年代後,研究者重新研究普里什文的作品,將其的日記以《地球的眼睛》為名出版,日記中保留了對蘇聯各種政治運動的真實面貌的描寫,反思了政治活動、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正如他在未完成的長篇小說《惡老頭的鎖鏈》中所說的「不要像野獸那樣單獨地去尋找幸福,而要友好地去探求真理」[2]

主要著作[編輯]

在莫斯科的普里什文墓
  • 《飛鳥不驚的地方》(1907),以富有民間文學特色的語言,細緻而生動地描繪了該地區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觀,描述了尚未被現代文明衝擊的農民、漁夫、獵人、婦女和兒童的淳樸生活和風俗習慣,並且尋幽探秘,追尋當地文化和分裂教派傳統匯集而成的獨特地域文化,融合了從歷史深處延宕而來的凝重而從容的思考。
  • 《神奇的小圓麵包》(1908)
  • 《黑色阿拉伯人》(1910)
  • 《人參》(1933)記述在深山老林里遇到了一位中國人,和他相識並一起採集人參。作品以人參象徵大自然的富饒和生命力,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和人的關係的思考。[2]
  • 《大自然的日曆》(1935)
  • 《葉芹草》(1940)散文長詩。
  • 《林中水滴》(1940)以生動的文筆,記錄了作者對林中王國各種那個美麗多姿的飛禽走獸、花草樹木的細微觀察和深切感受。在這部作品中,作家按照自然的時間推進,並應和於自然界的種種變化,從春天的第一滴水寫起,直至人的春天,其間穿插着俄羅斯中部鄉村的打獵、農事、節慶等生活細節[1]
  • 《太陽寶庫》(1945)
  • 《杉木林》(1954)
  • 《大地的眼睛》(1957)

註釋[編輯]

  1. ^ 1.0 1.1 嚴永興 編選. 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白天的星星.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4: 26. 
  2. ^ 2.0 2.1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十七卷.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3: 421. 

參考文獻[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