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老邱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老邱堆遺址位於中國安徽省臨泉縣城關鎮古城社區曾莊自然村流鞍河南岸,中國社科院及安徽省考古所曾多次調查,屬於新石器商周的文化遺址。曾出土石斧,石刀,蚌鐮,骨針,側扁形鼎足,錐型鬲足,漢代盆口沿等。遺址西北角有一橢圓形封土堆,高約8米。1976年,當地群眾為躲避洪水,在封土堆上居住,挖出了一件完整的陶甗,為國家一級文物,現存臨泉博物館。封土堆南200米東400米均有文化遺存。1983年,被定為安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老邱堆又稱沈子墓,相傳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載受封於沈,死後埋葬於此。但很多專家認為其實就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這裏地勢高亢,地面乾燥,前有大平原,後依流鞍河,當為原始社會的一個村落。已被國務院定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據推測聃季載很可能埋葬於此[2]

據報道,2005年國慶期間老邱堆遭到盜掘,從墓道口發現大量漢磚,當地文物部門初步判斷為早期漢代墓葬,這更證明了老邱堆存在大型墓葬的可能。有推測是為聃季載或是東漢漢安帝時期的鮦陽侯陰慶之墓,[3]。因為沒有進行搶救性挖掘不得而知,目前,臨泉縣政府已要求立即安排人員對該古墓進行看護。[4]

參考[編輯]

  1. ^ 《臨泉縣博物館圖片資料展》 2013年臨泉縣文廣新旅局主辦。
  2. ^ 《古沈風貌》 安徽省人民出版社 1989.12.
  3. ^ 《後漢書》卷三《陰慶傳》
  4. ^ 《臨泉縣老邱堆一古墓被盜》 中安在線2005年10月07日10時3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