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襄陽 (古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代變更
設立西漢
使用狀況現存
西漢襄陽(南郡)
三國襄陽(襄陽郡)
東晉/十六國雍州、襄州
隋朝襄陽(襄州)
北宋/遼朝襄陽(襄陽府)
現代湖北省:
襄陽縣(襄樊市)
1983年至2001年
襄陽區(襄樊市)
2001年至2010年
襄州區(襄陽市)
2010年至今

襄陽,是中國從漢朝開始使用的一個地名,既作郡名又作縣名,縣址在今天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區內,轄區大概為今天的襄城區、樊城區和襄州區等地。

概述

[編輯]

襄陽縣建於西漢初年,屬於南郡,因處襄水之北而得名[1],而城北則是漢水(沔水)。漢朝期間,襄陽逐漸發展壯大。到東漢末年劉表出任荊州刺史時,由於荊州原治所武陵郡漢壽(今湖南省常德市漢壽縣)附近有賊寇叛亂未定,於是將荊州州治遷移到了襄陽。

曹操佔領荊州後,從南郡中分出襄陽郡,治襄陽城,是襄陽設郡之始。襄陽成為三國時期之前荊州爭奪中曹魏勢力的重要據點,蜀漢方面由大將關羽指揮的樊城之戰就是以對襄陽城的圍困為主。割據江南的孫吳軍閥孫權及其部下大將呂蒙也有意進取襄陽。為了拉攏孫權一起消滅關羽,曹操答應將被圍的襄陽割讓給孫權,關羽於是敗亡。但襄樊二城在關羽水淹之下城牆已壞也沒有糧食,孫權軍路過襄樊,曹操的繼承人曹丕誤以為孫權要佔領襄樊。長史司馬懿認為襄陽是水陸要衝,不可放棄,孫權急於與曹氏交好不會奪取襄樊,但曹丕沒聽,命守將曹仁燒毀襄樊二城。孫權果然沒有立即佔領襄陽,後來才佔領,很快就被心生後悔的曹丕以其「擅取襄陽」為由派曹仁奪回。

東晉南北朝時期,襄陽因為聚集了大量從北方流亡來的士民,被多次僑置為雍州,期間則稱襄州或襄陽郡。隋朝統一後,先稱襄州,後又改為襄陽郡,唐朝稱襄州,還是山南東道治所。

北宋後,襄州升為襄陽府元朝稱襄陽路,皆為襄陽府。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期間名稱、歸屬變化繁多,直到1983年與漢水以北的原樊城合併為襄樊市。2001年,撤襄陽縣設襄陽區,襄陽區治所遷至樊城東張灣鎮。2010年,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襄陽區更名為襄州區

註釋

[編輯]

  1. ^ 襄陽周邊水道情況,如襄水所指已基本不可考或有很大爭議,有稱現在的南渠就是古襄水。北魏時的《水經注·卷二十八》有襄水記載:「一水東南出,應劭曰城在襄水之陽,故曰襄陽,是水當即襄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