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四文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08年11月2日) |
陳四文(1920年11月3日—2011年6月18日),中國廣東省潮陽關埠東湖村人,潮汕地區著名民間藝人。其父陳偉讓是當地鄉紳,母黃蘭惠。陳偉讓育有五子,長子陳昌集,二子陳昌明,三子陳昌顯,四子陳四文,五子陳昌雅,及一女陳妹然。陳四文原名陳文,譜名昌獻. 因排行第四,故名陳四文。
陳四文在廣東潮汕地區以潮汕方言的評書和單口相聲表演聞名。潮汕話稱之為「學故」/「講古」,即講故事之意。陳四文的表演素材多為民間傳說,和民間流傳的笑話。陳四文在表演中經常使用押韻的方言句子,加上生動的表演,因此其表演甚受聼衆歡迎。
生平
[編輯]早年演出
[編輯]陳四文出身農商家庭. 自幼好學. 尤其愛讀古典文學類的書籍. 青年時曾經營過藥店. 1947年7月,陳四文與人合辦了東升業餘劇社,成員共有30多人,陳四文當社長兼演員。演出的節目以話劇為主,兼演一些小潮劇。當時除了一些節目是移植的外,其餘均是他們自編自導的。逢年過節,他們除了在本地演出外,還到灶浦進行巡迴演出,受到觀眾的好評。東升業餘劇社一直堅持到1950年才停辦。1950年後,陳四文先後在家鄉東湖小學和灶浦新寨頭小學當教師。
生活變故
[編輯]1952年土改期間,陳四文由於家庭出身的原因,財產被充公,自己也被遣送回鄉接受勞動改造。在家鄉遭到殘酷的批鬥,妻子孫應華因不堪迫害投水自盡,年僅30歲.陳四文數度自殺未遂。因生活所迫,陳四文不得不帶着年僅10歲的大兒子陳炯輝、7歲的小兒子陳炯釗離開家鄉來到汕頭當苦力。後於1953年年底忍痛將兩個孩子送給人家撫養。有一天,陳四文見有人在街頭講故事,那些聽故事的人不時向講故事之人拋去零錢以示讚賞。陳四文深受啟發,他邊聽邊想:自己在讀書階段不是讀過《水滸》、《三國演義》嗎?親戚中不是有幾人平時喜歡講故事嗎?講故事不但可以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而且能讓聽眾帶來歡樂,讓生活多一份笑聲。想到這裏,陳四文便決定斗膽去試一試。
初步嘗試
[編輯]從 1954年起,陳四文便開始在同平路試講起故事來,當時他講的故事是古典小說《三門街》。與其說是在講故事,倒不如說是在說書。因為他是拿着書本邊看邊講的。《三門街》講的是才子佳人的情愛故事。陳四文第一次在公眾場合說書,想不到有不少人圍上前來聽講。雖然他的心情有些緊張,但他咬咬牙硬是挺了過去。初次獲得成功,令陳四文深受鼓舞。接着,陳四文又先後在五福路、謝厝祠巷、烏橋北海旁等地分別講起《三門街》和《新少林》來。當時前來聽故事的人,少的有幾百人,多時有上千人。陳四文至今仍記得,當時有30多攤小買賣跟着他,他的故事講到哪裏,他們就跟他到哪裏。1955年8月,當時36歲的陳四文經人介紹,與出身潮陽棉城、28歲的鄭月嬌結為伴侶。他們婚後育有一男一女。從此,陳四文家裏又有了歡樂的笑聲,講故事就顯得更有精神了。 1958年,當時整個汕頭市共有30多人在講故事,因此,市文化局便把這些「講古人」組織起來,成立一個新聲說唱組和一個民聲說書組。新聲說唱組由陳樹棉、陳四文、徐鳴飛等人組成,組長是陳樹棉。他們在福合埕開展活動,以說唱和相聲為主,同時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民聲說書組則由孫春漢等人組成,組長是孫春漢。他們在西堤路開展活動,以講故事為主。這兩個說唱組的演出的內容,既找現成的材料,也有改編的,還有自己創作的新作品。這兩個說唱組後來因故停辦了。
成為曲藝演員
[編輯]1958 年中秋節,汕頭市民間音樂曲藝團正式成立,陳四文被吸收為曲藝演員,負責評書和說相聲。說到評書,陳四文還未真正嘗試過,故心裏沒有底。因為評書演員登台時是不能拿着書本看的,必須能脫離書本進行表演。1959年8月,湖北省武漢市曲藝團應邀來到汕頭工人文化宮演出,節目既有評書,又有相聲、說唱等。汕頭市民間音樂曲藝團便派陳四文前去觀看那個評書演員表演的評書節目。那個評書演員的面部表情、手腳的動作等陳四文先生都一一牢記。他除了在台下認真觀看學習之外,還當面虛心向人家請教。為使自己的評書表演像模像樣,陳四文先生還特意買了個鏡子,通過照鏡子,看看自己的面部表情怎麼樣,手腳的動作又如何。經過自己的一番演練,陳四文先生已初步掌握了表演評書的一些技巧。從此之後,陳四文便開始活躍在潮汕的評書舞台上。陳四文表演評書與眾不同,他在吃透原著的故事情節的基礎上,靈活運用自己的藝術語言,適當押韻地講述出來,讓聽(觀)眾倍感親切、滑稽,且富有潮汕韻味,令人百聽不厭,回味無窮,在笑聲中得到教益。陳四文表演的第一個評書節目是革命故事《智闖鄱陽》(根據沈邦壽,阮竹青同名湖北評書移植),該故事主要是講述1928年紅軍戰士李國祥等巧使出喪計,將槍支送到根據地的事跡。這段故事情節曲折,人物生動,經陳四文一播講,聽眾反映強烈,認為評書這種表演形式很好,很有藝術感染力。聽(觀)眾的好評給陳四文吃下了定心丸,使他對今後的表演充滿了信心。
然而,正當陳四文的表演技巧日趨成熟時,1966年5月16日,「文化大革命」開始。陳四文由於家庭出身的原因,被當作牛鬼蛇神清除出曲藝團,遣送回鄉務農。在生產隊種了兩年田後,陳四文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人民群眾是多麼喜歡聽故事呀!好的故事既能鼓舞鬥志,又能陶冶情操,自己不能讓那高尚的評書藝術荒廢,應讓人民群眾的生活多一些笑聲,多一份歡樂!基於這個想法,陳四文終於離開家鄉,深入潮汕各地,以講故事過日子,當時古代題材被視為封資修黑貨而禁演. 陳四文只能講諸如《紅岩》,《平原槍聲》和《林海雪原》等革命故事。到了1978年,有關部門為陳四文落實政策,安排他到汕頭市歌舞團曲藝隊當演員,繼續為潮汕的評書藝術貢獻聰明才智。
退休之後
[編輯]直到1981年12月,62歲的陳四文才辦理了退休手續。然而,陳四文卻退而不休,依然活躍在評書舞台上。他先後在汕頭電台錄製了長篇古典小說《水滸》、《三國演義》、《西遊記》等;武俠小說有《書劍恩仇錄》.《金蛇碧血劍》.《江湖三女俠》等. 現代文學名著有《林海雪原》、《敵後武工隊》、《平原槍聲》. 《風滿瀟湘》等;還有一批潮汕民間故事。從1986年起,陳四文先後在長白山音像出版社、廣東音像出版社、廣東嘉應音像出版社等出版了《潮州笑林》、《林大欽》.《假國舅陳北科》等錄音帶和影碟片。他還積極參加一些相聲、小品的演出及錄製工作。
陳四文不僅把笑聲帶到潮汕各地,他還把笑聲帶到海外鄉親當中。1990年初春,他應泰國陸軍眷屬慈善基金會、泰中文化藝術協會的邀請,到泰國曼谷進行為期三個月的文化交流活動,獲得他們的題辭讚譽:「發揚文化藝術,敦睦中泰邦誼!」1994年年底,陳四文先生應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的邀請,為海外鄉親獻藝,他們稱讚其「曲藝超群」。這是對陳四文評書藝術的較高評價。
作品
[編輯]評書 《智闖鄱陽城》 《三國演義》 《書劍恩仇錄》 《金蛇碧血劍》 《江湖三女俠》 《水滸》 《西遊記》 《平原槍聲》 單口相聲 《拍馬屁》 《祇知其一不知其二》 《秀才箍桶》 《賢媳婦》 《日遭三險》 《憨仔婿》 《寄番批》 《夏雨來醫詩》 《畏嬤大王》 民間故事 《鄭大進》 《林大欽傳奇》 《翁萬達傳奇》 《陳北科傳奇》 《蕭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