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協
外觀
顏協(491年—539年),字子和,琅邪臨沂人[1][2],南北朝南梁官員與文學家。
顏協的七世祖顏含是東晉侍中、國子祭酒、西平靖侯,父親顏見遠則是南齊兼御史中丞[1][2]。他年幼失去雙親,給舅父一家養育;少年就以有才識度量著名,閱讀不同書籍,擅長隸草飛白。吳郡人范懷約懂得隸書,他向范懷約學習,臨摹得幾乎一樣,荊楚的石碑都由顏協書寫;其時會稽謝善勛了解秦朝八體和漢朝六文,方寸能寫出千字;京兆人韋仲善於飛白,三人都在湘東王府,謝善勛任官錄事參軍,韋仲任官中兵參軍。顏協雖然清貧,但仍注重儀表,不用馬車不會出遊,最初任職湘東王國常侍,又兼任王府記室,湘東王蕭繹出鎮荊州,顏協轉正任記室[3][4]。當時吳郡顧協也在藩邸,和顏協同名,才學不相伯仲,在府內稱為「二協」。舅父陳郡謝暕去世,他以舅父有養育之恩,用伯叔禮儀服喪,被人說是看重舅父;他又感慨家門從事義事,不追求名望,多次辭讓擢用留在藩府。大同五年(539年)他去世,虛歲四十二。蕭繹十分嘆惜,寫作《懷舊詩》感傷他的逝世,其中一章寫道:「弘都多雅度,信乃含賓實。鴻漸殊未昇,上才淹下秩。」顏協撰寫的《晉仙傳》五篇、《日月災異圖》兩卷都因火災散失[5][6]。
家族
[編輯]- 七世祖東晉侍中、國子祭酒顏含[7]
- 六世祖東晉黃門侍郎、侍中、光祿勳顏髦[7]
- 五世祖東晉騎都尉顏綝[7]
- 高祖父東晉宣城太守、司徒諮議、御史中丞顏靖之[7]
- 曾祖父劉宋巴陵太守顏騰之[7]
- 祖父劉宋奉朝請顏炳之[7]
- 父親南齊治書侍御史兼中丞顏見遠[1][2]
- 兒子隋朝集州刺史顏之儀、南梁中書舍人顏之推[5][6]
引用
[編輯]- ^ 1.0 1.1 1.2 《梁書·卷五十·列傳第四十四》:顏協字子和,琅邪臨沂人也。七代祖含,晉侍中、國子祭酒、西平靖侯。父見遠,博學有志行。初,齊和帝之鎮荊州也,以見遠爲錄事參軍,及即位於江陵,以爲治書侍御史,俄兼中丞。高祖受禪,見遠乃不食,發憤數日而卒。高祖聞之曰:「我自應天從人,何預天下士大夫事?而顏見遠乃至於此也。」
- ^ 2.0 2.1 2.2 《南史·卷七十二·列傳第六十二》:顏協字子和,琅邪臨沂人,晉侍中含七世孫也。父見遠,博學有志行。初,齊和帝鎮荊州,以為錄事參軍;及即位,兼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禪,見遠不食,發憤數日而卒。帝聞之,曰:「我自應天從人,何豫天下士大夫事?而顏見遠乃至於此。」
- ^ 《梁書·卷五十·列傳第四十四》:協幼孤,養於舅氏。少以器局見稱。博涉羣書,工於草隸。釋褐湘東王國常侍,又兼府記室。世祖出鎮荊州,轉正記室。
- ^ 《南史·卷七十二·列傳第六十二》:協幼孤,養於舅氏。少以器局稱。博涉群書,工於草隸飛白。時吳人範懷約能隸書,協學其書,殆過真也。荊楚碑碣皆協所書。時又有會稽謝善勛能為八體六文,方寸千言,京兆韋仲善飛白,並在湘東王府。善勛為錄事參軍,仲為中兵參軍。……協家雖貧素,而修飾邊幅,非車馬未嘗出遊。湘東王出鎮荊州,以為記室。
- ^ 5.0 5.1 《梁書·卷五十·列傳第四十四》:時吳郡顧協亦在蕃邸,與協同名,才學相亞,府中稱爲「二協」。舅陳郡謝暕卒,協以有鞠養恩,居喪如伯叔之禮,議者重焉。又感家門事義,不求顯達,恆辭徵辟,游於蕃府而已。大同五年,卒,時年四十二。世祖甚嘆惜之,爲《懷舊詩》以傷之。其一章曰:「弘都多雅度,信乃含賓實。鴻漸殊未昇,上才淹下秩。」協所撰《晉仙傳》五篇、《日月災異圖》兩卷,遇火湮滅。有二子:之儀、之推,並早知名。之推,承聖中仕至正員郎、中書舍人。
- ^ 6.0 6.1 《南史·卷七十二·列傳第六十二》:時吳郡顧協亦在蕃邸,與協同名,才學相亞,府中稱為二協。舅陳郡謝暕卒,協以有鞠養恩,居喪如伯叔禮,議者甚重焉。又感家門事義,不求顯達,恆辭徵辟,游於蕃府而已。卒,元帝甚嘆惜之,為懷舊詩以傷之。協所撰晉仙傳五篇,日月災異圖兩卷,行於世。其文集二十卷,遇火湮滅。子之儀、之推,並早知名。
- ^ 7.0 7.1 7.2 7.3 7.4 7.5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九·晉侍中右光祿大夫本州大中正西平靖侯顏公大宗碑》:公諱含,字宏都,琅琊臨沂人。……三子髦、謙、約……髦子君道,少纂家業,惇於學行,儀狀嚴整,風貌端美。桓公見而歎曰:「顏侍中廊廟之望也!」尚書郎國大中正給事黃門侍郎,以父老不就。加給事中晉陵臨川太守侍中本州大中正,加秩中二千石光祿勳西平定侯,事具約孫延之集。生綝,字文和,騎都尉,襲西平侯。生靖之,字茂宗,宣城太守、司徒諮議、御史中丞。生騰之,字宏道,善草隸書,有風格,治書御史、度支校尉、巴陵太守。生炳之,字叔豹,以能書稱,奉朝請、輔國江夏王參軍。生見遠,字見遠,方正不合於俗。《梁書》云:「博學有誌行,齊治書御史,俄兼中丞。正色立朝,有當官之稱。高祖受禪,不食,發憤慟哭而絕。武帝恨之曰:「我自應天從人,何預天下人事,而顏見遠乃至於此?」生協,字子和,湘東王記室,《梁書》有傳。
延伸閱讀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