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鳴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鹿鳴宴,為科舉制度中規定的一種宴會,始於唐代。

概述[編輯]

唐代州縣一級的考試稱為解試,得中者稱鄉貢,亦稱舉人。鹿鳴宴就是為鄉試後新科舉人所設的宴會,因宴席中要唱吟《詩經·小雅》中的「鹿鳴」之詩:「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而取名為鹿鳴宴。此宴設於鄉試放榜次日,由地方官吏主持,宴請之人除了新科舉子之外,還有稱為內外簾官等考場工作人員。

鹿鳴宴在主要是為得解舉子餞行、勵志的北宋,還相對普及;但在南宋則更多地強調鹿鳴宴古禮儀制和政教功能的恢復,缺少改造和更新,其繁文縟節又加重了地方的經濟負擔,使之幾近廢禮。

明清兩代沿襲唐例,鹿鳴宴同為地方長官宴請鄉試中舉的學子。清代鹿鳴宴更為隆重,宴會由省內巡撫所主持,即宴請新科舉人,也同時招待考官,席間不僅唱《鹿鳴》詩,還跳魁星舞,規模宏大且場面熱鬧。

來源傳說[編輯]

  • 鹿鳴宴得名於明朝皇帝宴請科舉學子以「鹿」為主脯的宮廷御膳,用來表示皇恩浩蕩和對人才的器重。鹿一直來被崇為仙獸,意象為難得之才;皇帝貴為天子,「鳴」意為天賜,故皇帝為東,才子為客的這一御膳被名為「鹿鳴宴」,意指天子覓才、重才之宴。
  • 鹿與「祿」諧音,古人常以鹿來象徵「祿」的含義,以此為升官發財的盼望,而新科入舉乃是入「祿」之始。但由於古代人們自謙含蓄,並不願將財富放在嘴邊,因為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有出入的,於是取了「鹿鳴」這麼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
  • 鹿鳴宴典故出自《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該詩有宴請、招集賢臣之意,因此將招待新科進士的宴會稱為鹿鳴宴,有讚美新科進士將為國之棟樑之意。

相關詩詞[編輯]

  • 《新唐書·選舉制上》:「每歲仲冬……試已,長吏以、鄉飲酒禮,會屬僚,設賓主,陳俎肉,備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鳴》之詩。」
  • 《送楊少尹序》:「楊君始冠,舉於其鄉,歌鹿鳴而來也。」

菜譜[編輯]

中國[編輯]

清代[1]
  1. 點心
  2. 第1度(四熱葷)
  3. 四大菜
  4. 鹹點、湯
  5. 第2度
  6. 甜點
  7. 第3度(四冷葷)
  8. 四大菜
  9. 鹹點、湯
  10. 第4度
  11. 掛爐鴨餑餑
  12. 甜點
  13. 四冷熱葷、四生京果、四式糖果、四點心飯菜

參見[編輯]

參考[編輯]

  1. ^ 陳夢因; 江獻珠. 《傳統粵菜精華錄》. 萬里. 2001. ISBN 962-14-19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