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Sleepboydanny8
腸肝循環
[編輯]摘要
[編輯]腸肝循環是毒物學、藥物學中很重要的一個現象。希望華語使用者能有了解此一現象。
本文
[編輯]腸肝[1]循環(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是指膽汁酸、膽紅素、藥物或其他物質在小腸和肝臟之間的循環。這些被肝臟排出的物質(如:藥物)隨着肝臟分泌的膽汁一同進入小腸(消化道系統),在消化道系統之受到許多因素(如:細菌、運輸蛋白等)影響,藉由消化道上皮細胞重新再吸收,進入人體。可想而知的是,此類能經腸肝循環的藥物其作用時間通常較長久。
腸肝循環是毒理學中的重要主題之一,因為在腸肝循環過程中,若存在親脂性的有害異物,會造成反覆性的肝臟損傷。 膽汁的排泄和溶質在腸內的再吸收會造成肝腸循環,有時還會發生肝結合和腸解結合。
循環通常與血漿濃度-時間曲線中的多個峰和更長的表觀半衰期相關。 [2]影響膽汁排泄的因素包括: 1. 藥物特性(化學結構,極性和分子大小) 2. 跨細胞膜和小管膜的運輸 3. 生物轉化 4. 肝內膽管中的重新吸收。
腸肝循環中的腸道再吸收可能取決於腸道細菌對藥物偶聯物的水解作用。[3]生物利用度也受到腸道再吸收程度多寡而影響,如:腸壁P-糖蛋白外排和腸壁代謝的影響。 最近,我們對運輸蛋白的作用、腸和肝酵素的基因表達了解已大大增加。 藥物、疾病和遺傳學可能導致運輸蛋白和代謝酵素的誘導或抑制活性。如:一種運輸蛋白(肝小管多藥耐藥相關蛋白(MRP)2)的表達降低通常與其他運輸蛋白(例如通常靜止的基底外側外流MRP3)的表達增強相關聯,人體利用此一關聯以限制藥物或是其他外來物的肝毒性。
另外,已經開發了生理學相關的藥代動力學模型,其根據其決定因素(例如散發性膽囊排空)描述了腸肝再循環。通常,腸肝循環可能會延長某些藥物和藥物代謝產物的[4]藥理作用。特別重要的是在定義給定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表觀分佈體積和清除率方面的差異時,腸肝變異性的潛在放大作用。遺傳異常,疾病狀態,口服給予的吸附劑和某些共同給予的藥物都會影響腸肝循環。
- ^ 腸肝循環(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2021-04-10].
- ^ Roberts, Michael S.; Magnusson, Beatrice M.; Burczynski, Frank J.; Weiss, Michael.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physiological, pharmacokinetic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2002, 41 (10): 751–790. ISSN 0312-5963. PMID 12162761. doi:10.2165/00003088-200241100-00005.
- ^ Chiang, John Y. L. Bile acid metabolism and signaling. Comprehensive Physiology. 2013-07, 3 (3): 1191–1212. ISSN 2040-4603. PMC 4422175 . PMID 23897684. doi:10.1002/cphy.c120023.
- ^ McCandless, David W. Bilirubin and Energy Metabolism. Kernicterus. Totowa, NJ: Humana Press. 2010-06-20: 95–108. ISBN 978-1-4419-65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