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優良條目/2017年1月15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26年路易斯安那颶風是1926年8月下旬對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構成重創,並以路易斯安那州災情特別嚴重的一個熱帶氣旋,還是1926年大西洋颶風季的第三場熱帶風暴和第三場颶風,於8月20日經中加勒比海的大規模低氣壓區發展成型。氣旋向西北移動並緩慢增強,於8月21日成為熱帶風暴,並在經過尤卡坦海峽後達到颶風標準。風暴在墨西哥灣蜿蜒北上並穩步增強,達到最高強度後不久於8月25日以風力時速185公里強度在路易斯安那州霍瑪附近登陸。進入內陸上空後,氣旋轉向西進並迅速減弱,最終於8月27日逐漸消散。颶風登陸之際激起強烈風暴潮,對沿海地區構成重大破壞,特別是多座燈塔受損嚴重。狂風重創基礎設施和農作物,還摧毀部分民房並導致通訊中斷。風暴降下暴雨,其中路易斯安那州唐納森維爾降雨量最高,達370毫米,對農作物可謂雪上加霜。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發生大面積停電。整場颶風共導致25人喪生,經濟損失估計達6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