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勞德·謝瓦萊
克勞德·謝瓦萊 Claude Chevalley | |
---|---|
出生 | 德蘭士瓦殖民地約翰內斯堡(現位於 南非豪登省) | 1909年2月11日
逝世 | 1984年6月28日 法國巴黎 | (75歲)
國籍 | 法國 |
公民權 | 法國 美國 |
母校 |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漢堡大學 馬爾堡大學 巴黎大學 |
知名於 | 布爾巴基學派創始人 謝瓦萊-沃寧定理 謝瓦萊群 謝瓦萊概形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數學 |
機構 | 普林斯頓大學 哥倫比亞大學 |
著名學生 | 米歇爾·布魯 利昂·埃倫普賴斯 奧斯卡·戈德曼 格爾哈德·霍克希爾德 |
克勞德·謝瓦萊(法語:Claude Chevalley,法語發音:[klod ʃəvalɛ];1909年2月11日—1984年6月28日)是一名法國數學家,他對數論、代數幾何、類體論、有限群論以及代數群論作出重要貢獻。他是布爾巴基學派[註 1]的創始人之一。
人生經歴
[編輯]青少年時期
[編輯]1909年2月11日,謝瓦萊生於德蘭士瓦殖民地最大城市約翰內斯堡[1]。謝瓦萊的父親阿貝爾·謝瓦萊(Abel Chevalley)是法國外交官,母親是瑪格麗特·謝瓦萊(Marguerite Chevalley)。克勞德·謝瓦萊的父母編寫了《簡明牛津法語詞典》(英語:Oxford Concise French Dictionary)[2]。
謝瓦萊17歲就進入了巴黎高等師範學院[3],從師於埃米爾·皮卡。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為四年學制,前兩年學生在綜合性大學學習,後兩年學生準備中學教師全國會考,考式通過者可獲得教師資格。謝瓦萊在1929年用了三年畢業,並取得了中學高級教師職銜[1]。畢業之後,在法國國家科研究中心的資助下[1],謝瓦萊先後來到德國的漢堡大學和馬爾堡大學,分別在埃米爾·阿廷和赫爾穆特·哈斯的指導下做研究。1933年謝瓦萊獲得了巴黎大學的數學博士學位[註 2][2]。
職業生涯
[編輯]1939年,謝瓦萊被邀請至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訪問。不久後二戰暴發,法國駐美國大使館建議他留在美國,謝瓦萊便留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直至1948年。1949年至1955年,謝瓦萊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擔任數學教授[3],並成為了美國公民[2]。謝瓦萊在美國期間指導過的學生包擴萊昂·埃倫普賴斯和格哈德·霍赫希爾德。1953至1954年間,謝瓦萊在傳爾布萊特獎學金的支助下去日本訪學一年,並在多所日本大學裏舉行了系列講座。他講座的準入門檻很高,因此對大眾學生沒有構成吸引力,但有少數天份不錯的研究生在他的指導下做研究[3]。
在哥倫比亞大學期間,謝瓦萊曾經申請巴黎大學[註 3]空缺的一個系主任的職位,希望能回到法國,但他遇到了許多困難[2]。直到1955年[註 4]謝瓦萊才成功回到了法國,在巴黎大學擔任教授。他在巴黎大學任教至1978年退休[3]。
數學之外的興趣
[編輯]除了數學之外,謝瓦萊對藝術和政治也有興趣,他曾是法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非傳統主義組織(英語:non-conformists of the 1930s)中青年組織「新秩序」(法語:Ordre Nouveau)的一員[1]。數學家皮埃爾·卡地亞曾表示:「謝瓦萊曾是許多前衞政治、藝術組織的成員…數學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但是他並不在數學和其餘的生活之間畫出任何界限。」[4]
學術研究
[編輯]1930至1940年間,謝瓦萊主要研究局部和全局類體論。1940年後謝瓦萊將研究方向轉向了李群和代數幾何,1941年他發表的兩篇論文[註 5]也標致着他轉向李群和代數幾何。謝瓦萊分別在1946年、1951年和1955年出版了三卷本的《李群理論》。謝瓦萊發表了他最有影響力的論文之一的「論某些單群」,論文中他研究的特殊有限群現在被稱為「謝瓦萊群」。[1]
1955年謝瓦萊回到巴黎之後,在巴黎舉辦了「謝瓦萊討論班」(法語:Séminaire Claude Chevalley),前三期分別在1956-1958年度、1958年和1958-1959年度舉行,主題分別為李代數的群的分類、周環及其應用和皮卡簇。
部分著作
[編輯]以下著作目前沒有中譯本,所以中譯名僅為暫時翻譯。
- 《李群論第一卷》(1946年)[5]
- 《李群論第二卷:代數群》(1951年)[6]
- 《李群論第三卷:關於李代數的一般定理》(1955年)[7]
- 《代數基本概念》(1958年)[8]
註釋
[編輯]- ^ 布爾巴基學派的早期代表人物是一戰後法國掘起的一批數學家,包擴昂利·嘉當(H. Cartan,1904-2008)、安德烈·韋伊(A. Weil,1906-1998)、讓·迪厄多內(J. Dieudonné,1906-1992)等[1]。
- ^ 謝瓦萊的博士畢業論文的標題是:Sur la théorie du corps de classes dans les corps finis et les corps locaux。
- ^ 巴黎大學在英文中亦被稱作:the Sorbonne。
- ^ 也有來源表示謝瓦萊1949至1957年間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1957年才來到巴黎大學(見[2])。
- ^ 兩篇論文分別是「可解群的拓撲結構」和「李群一條性質的一個代數證明」。
參考來源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閻晨光. 克劳德·谢瓦莱:布尔巴基巨匠、数学结构代言人.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16年, 20162: 147-154 [2018-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9).
- ^ 2.0 2.1 2.2 2.3 2.4 J. J. O'Connor and E. F. Robertson. Claude Chevalley.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Scotland. [2018-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8) (英語).
- ^ 3.0 3.1 3.2 3.3 Dieudonné, Jean; Tits, Jacques. Claude Chevalley (1909 - 1984). Bull. Amer. Math. Soc. (N.S.). 1987, 17 (1): 1 – 7 [2018-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1) (英語).
- ^ Cartier, Pierre. Claude Chevalley. Notice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1984, 31: 775.
- ^ Chevalley, Claude, Theory of Lie Groups. I, Princeton Mathematical Series 8,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46 [2018-07-20], ISBN 978-0-691-04990-8, MR 001539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0) (英語)
- ^ Chevalley, Claude, Théorie des groupes de Lie. Tome II. Groupes algébriques, Actualités Sci. Ind. 1152, Hermann & Cie., Paris, 1951, MR 0051242 (法語)
- ^ Chevalley, Claude, Théorie des groupes de Lie. Tome III. Théorèmes généraux sur les algèbres de Lie, Actualités Sci. Ind. 1226, Hermann & Cie, Paris, 1955, MR 0068552 (法語)
- ^ Chevalley, Claude,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Algebra,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58, ISBN 978-0121720506, LCCN 56008682 (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 Amir D. Aczel. 《奇异的荒野:大数学家们的生平故事》摘译. 語數之光. 由謝國芳翻譯. [2018-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30).
- 克勞德·謝瓦萊. 數學譜系計劃. [2018-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0)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