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米特里·斯科別利岑
外觀
(重新導向自德米特里·弗拉基米罗维奇·斯科别利岑)
德米特里·斯科別利岑 | |||||||||||||
---|---|---|---|---|---|---|---|---|---|---|---|---|---|
本名 | 德米特里·弗拉基米羅維奇·斯科別利岑 | ||||||||||||
出生 | 1892年11月24日[儒略曆11月12日] 俄羅斯帝國聖彼得堡 | ||||||||||||
逝世 | 1990年11月16日 蘇聯莫斯科 | (97歲)||||||||||||
墓地 | 新聖女公墓 | ||||||||||||
居住地 | 莫斯科 | ||||||||||||
國籍 | 蘇聯 | ||||||||||||
教育程度 | 全博士學位 | ||||||||||||
母校 | 彼得格勒大學 | ||||||||||||
知名於 | 宇宙線物理、原子核物理、高能物理 | ||||||||||||
獎項 |
|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物理學 | ||||||||||||
機構 | 蘇聯科學院 |
德米特里·弗拉基米羅維奇·斯科別利岑(俄語:Дмитри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Скобельцын,1892年—1990年)是蘇聯物理學家,公眾人物。蘇聯科學院院士。社會主義勞動英雄。
生平
[編輯]1892年生於聖彼得堡。父親是物理學家[1]。1915年畢業於彼得格勒大學,之後曾在列寧格勒物理技術研究所長期從事康普頓效應的相關研究。
從1938年起,他把主要的工作放在蘇聯科學院列別傑夫物理研究所內。他和同事進行大量關於電子-核子簇射的研究以及核級聯過程的研究。1946年當選蘇聯科學院院士。1951年瓦維洛夫院士去世後,斯科別利岑成為該研究所所長。
從1950年起,他還擔任「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獎金審查委員會主席。1955年8月他率領蘇聯代表團,參加了日內瓦和平利用原子能大會,是聯合國秘書長任命的會議6位副主席之一[2]。
1990年11月16日在莫斯科去世,安葬於新聖女公墓[3]。
研究
[編輯]斯科別利岑主要研究宇宙線物理和原子核物理。1929年,他創造性地把威爾遜雲室放置於磁場中,利用磁場中帶電粒子發生偏轉的特性,來測量粒子的速度和能量[1]。
1929年至1931年間,他觀察到宇宙射線中的電子級聯簇射[4]。這些簇射是從宇宙空間進入地球大氣層的高能粒子同原子核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1]。
他還發現了一些運動反常的電子,但沒能解釋出原因。這也促使了卡爾·戴維·安德森在1932年發現了正電子。
中文譯本
[編輯]- 斯科貝爾琴. 《升力阻力和风洞》. 由朱民光翻譯. 人民體育出版社. 1954年11月.
參考資料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學術機關職務 | ||
---|---|---|
前任: 謝爾蓋·瓦維洛夫 |
蘇聯科學院列別傑夫物理研究所所長 1951年–1972年 |
繼任: 尼古拉·巴索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