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木蘭圍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842年完書的《大清一統志·卷四十二·承德府一》中承德府地圖,木蘭圍場位於左上方。

木蘭圍場滿語ᠮᡠᡵᠠᠨ ‍ᡳ
ᡝᠠᠪᠠ
穆麟德轉寫muran i aba[1]:789)是清朝皇家獵場,自康熙年間起,為清廷舉辦木蘭秋獮大典之地。原稱興安[2]:91,位於承德府北部,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以今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為主體。

命名

[編輯]

「木蘭(滿語穆麟德轉寫muran)」即滿語「哨鹿」[3]:3。另說,「木蘭」是滿語「輝罕(滿語穆麟德轉寫hui han)」的諧音,譯成漢語是「哨鹿」的意思。「哨鹿」本是滿族人的一種狩獵習俗。獵人用笛哨模仿雄鹿求偶時「呦呦」叫聲,用以狩獵[4]:32。「哨鹿」本身是一種有明確程序的狩獵方式,與行圍明顯不同。昭槤嘯亭雜錄》所記,「尋見鹿群,命一侍衛舉假鹿頭作呦呦聲,引牝鹿[a]至,急發箭殪斃,取其血飲之,不惟延年益壯,亦以習勞也」[5]:45。「圍場(滿語穆麟德轉寫hoiban)」,意譯為設圍狩獵之地[3]:3

乾隆以前的漢文史籍中,僅有「哨鹿」、「木蘭」。康熙年間文獻所稱木蘭圍場,更準確的翻譯應是「哨鹿之地」[5]:49。廣義上的木蘭圍場(哨鹿圍場)包括京北長城以外諸多圍場。以今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為主體的木蘭圍場則是在乾隆年間形成、固定[5]:50—51

歷史

[編輯]
郎世寧繪製的《百駿圖》描繪雍正六年(1728年)的木蘭圍場[6]:22。當代研究者認為,背景為木蘭圍場的接壩地帶各圍,在今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半截塔鎮石桌子鄉沿線附近[6]:9—10

始置

[編輯]

清朝康熙年間,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及附近地區為漠南蒙古牧地。今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朝陽灣鎮的大光頂子山時稱興安大嶺,故地稱興安[5]:91

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帝喜峰口第一次出塞北巡。康熙二十年(1681年)四月,康熙帝出喜峰口,康熙帝第二次出塞北巡喀喇沁部翁牛特部敖漢部土默特部奈曼部王公陸續朝見康熙帝。四月二十二日,在達希爾喀布齊爾口[b](今承德市平泉市大吉口[2]:89—90)北原野,御行宮黃幄,設大宴頒賞喀喇沁部郡王札錫等1884人。《康熙起居注》記載「因前往相度地勢,酌設圍場,具有勤勞,故加賞之」。1980年出版的《承德避暑山莊》一書[2]:88,以及閻崇年等學者一般據此認定「康熙二十年四月二十二日,是康熙帝設置木蘭圍場的日子」[3]:6

對「康熙二十年始設木蘭圍場」持反對意見的學者認為,《康熙起居注》「酌設圍場」中的圍場並非木蘭圍場[2]:90,只是「蒙古王公對皇帝狩獵場地的酌定」,與木蘭圍場無關[5]:42。有研究者指出,《承德避暑山莊》一書最先提出的「康熙二十年之說」,實是在今平泉市境內、康熙帝駐蹕地方的兩處地名與木蘭圍場地名雷同引起的[c]。當時,康熙帝及隨行人員在今平泉市,以「馳二、三十,或三、四十里」的速度狩獵、巡視,沒有「日行幾百里」,進入木蘭圍場境內的可能[2]:90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夏,康熙帝與祖母昭聖太皇太后出京避暑,即康熙帝第三次出塞北巡,第一次駐蹕興安[2]:90—91

乾隆年間,伴隨邊界劃定、管理加強、秋獮典制化,木蘭圍場成為一個範圍縮小、地界明確的地名[5]:42

晚清及民國開圍

[編輯]

同治元年(1862年)至同治六年(1867年),熱河都統瑞麟奏請開圍。共放墾開荒4387,包含木蘭圍場72圍中的31個正圍,史稱「第一次開荒放墾」[6]:2

光緒二年(1876年),以木蘭圍場置圍場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圍場墾務局用3個月時間,將5川2690餘圍荒丈放完畢。全境僅餘35個完整圍座,加上圍座外邊荒地,約有耕地七千頃。第二次開荒放墾,史稱「開新圍」[6]:2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批准練兵所請開圍場的奏摺,剩餘各圍座也盡數放墾。當年,袁世凱上奏稱「自光緒三十一年至三十三年,共伐存木材十餘萬件。」此時,木蘭圍場「木植陸續伐運,鹿無可藏身,有周曆數圍,不獲一見者」[6]:2

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五年(1916年),共開荒放墾六千餘頃,史稱「第三次放墾」[6]:2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的1949年,木蘭圍場天然林為72萬,森林覆蓋率為5%[6]:2

地理

[編輯]
郎世寧繪製的《哨鹿圖》描繪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帝首次木蘭秋獮的場景。當代研究者認為,背景為木蘭圍場的接壩地帶各圍,在今半截塔鎮石桌子鄉沿線附近[6]:9—10

木蘭圍場東西長125公里,南北寬122公里,總面積一萬多平方公里。除今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全境外,包括鄰接的隆化縣豐寧滿族自治縣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多倫縣赤峰市克什克騰旗部分[7]

在木蘭圍場原址,今有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紅松窪自然景觀保護區御道口草原森林風景區[6]:1。此外,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縣境內還有河北木蘭圍場國家森林公園灤河上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曾名木蘭圍場自然保護區),以及敖包山南大天兩個省級森林公園[6]:5

地貌

[編輯]
艾啟蒙繪製的《乾隆一箭雙鹿圖》描繪了乾隆帝晚年時進行木蘭秋獮的場景[6]:19。當代研究者認為,背景為木蘭圍場的接壩地帶各圍,在今半截塔鎮石桌子鄉沿線附近[6]:9—10

木蘭圍場位於內蒙古高原冀北山地的過渡地帶,分為壩下、接壩、壩上三個地形區域[6]:1。接壩地帶各圍在今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半截塔鎮石桌子鄉沿線附近。此外,沿線地區的三個道壩子鄉牌樓鄉大頭山鄉,以及河北省木蘭圍場國有林場下屬兩個林場——北溝林場、孟灤林場[6]:10

平均海拔約1500米。為中溫帶向寒溫帶過渡,半乾旱向半濕潤過渡,大陸性、季風性、高原-山地氣候。夏季不明顯,今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無高於22°C的候溫[6]:1

諸圍場

[編輯]

木蘭圍場又細分為諸多小圍場(或稱圍場、小圍[8]:18、圍座[9]:19[6]:2)。小圍場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每一圍大多以當地的自然特徵命名[9]:19,多以蒙古語命名。永安莽喀圍場、永安湃圍場是僅有的兩個以滿語命名的小圍場[3]:7

小圍場的數量,有說法最初為67處,後增加5處,即俗稱72圍[7]北京圖書館保存的清朝官方滿文版木蘭圍場地地圖中,以滿文標註了72處小圍場。同時,該地圖上沒有標註嘉慶年間興建的東廟宮(興安大嶺神祠)、西廟宮。當代研究者孫果清據此推測地圖繪製於嘉慶十六年(1811年)前[8]:18—19

道光承德府志·卷首二十六》載,「凡圍場六十有七」。光緒《大清一統志》載六十七處。孫果清認為,道光年間開始,一些小圍場因「日久也就荒廢消失了」。所以道光之後文獻記載圍場數量減少。1978年、1979年,河北省文物管理處等單位進行實地考查,證實清初圍場有72處[8]:18。有研究者指出,可以確定名稱的小圍場有80處[9]:19

備註

[編輯]
  1. ^ 牝鹿即成年雌鹿。
  2. ^ 「達希爾喀布齊爾口」為蒙古語地名,「喀布齊爾」意為山口、山崖[2]:89
  3. ^ 康熙帝駐蹕地方中,有名為「席爾哈河」、「拜查」者。木蘭圍場內有「錫爾哈河」,木蘭圍場北、克什克騰旗有「拜察」。「席爾哈河」是今平泉市西河,在平泉市中部。「拜查」是蒙古語,意為「神仙」,今為何山無考。當代研究者認為一定在今平泉市北部[2]:89

註釋

[編輯]
  1. ^ 《滿漢大辭典》,安雙成 編,遼寧民族出版社1993年出版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安忠和. 《木兰围场始置时间新考》. 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現名:河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 (河北省承德市: 承德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2003, (2003年第23卷第3期): 88—91 [2024-01-17]. ISSN 2095-3763. doi:10.3969/j.issn.2095-3763.2003.03.025 (簡體中文). 
  3. ^ 3.0 3.1 3.2 3.3 閻崇年. 《康熙皇帝与木兰围场》. 故宮博物院院刊 (北京市: 故宮博物館). 1994, (1994年2期): 3—13 [2024-01-17]. ISSN 0452-7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7) (簡體中文). 
  4. ^ 胡汝波. 《木兰围场与围场地名》. 地名知識(現名:中國方域(行政區劃與地名)) (山西省太原市: 山西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 1991, (1991年第4期): 32—33 [2024-01-19]. ISSN 1004-8316 (簡體中文). 
  5. ^ 5.0 5.1 5.2 5.3 5.4 5.5 劉文波. 《康乾时期的清帝北巡与木兰围场设置问题探析》. 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內蒙古師範大學). 2021, (2021年01期): 42—59 [2024-01-17]. ISSN 1001-7623 (簡體中文).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許晨陽. 《木兰围场森林生态变迁的考证》 (碩士論文). 內蒙古農業大學. 2021 [2024-01-17]. doi:10.27229/d.cnki.gnmnu.2020.000525 (簡體中文). 
  7. ^ 7.0 7.1 張桂如. 張淑燕、周斌 , 編. 清帝当年木兰秋狝的行围过程是怎样的. 人民網,來源:光明日報. 2016-11-18 [2024-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5) (簡體中文). 
  8. ^ 8.0 8.1 8.2 孫果清. 《木兰围场地图考》. 紫禁城 (北京市: 故宮博物院). 1992, (1992年第6期): 18—19 [2024-01-17]. ISSN 1003-0328 (繁體中文). 
  9. ^ 9.0 9.1 9.2 王志偉. 《肄武习劳的王朝遗产 清帝木兰秋狝大典》. 紫禁城 (北京市: 故宮博物院). 2015, (2015年第8期): 16—41 [2024-01-17]. ISSN 1003-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7)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