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占彪
於占彪(1914年11月19日—1998年11月18日),小名「兵亂」,陝西省旬邑縣原底鄉孫家村人。陝北紅軍團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副軍級將領。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
生平
[編輯]10歲時給地主當小長工。1928年5月6日參加旬邑起義,起義失敗後逃亡到同官煤礦(今銅川礦務局)下井當礦工。1929年劉志丹到同官煤礦開展工人運動,於兵亂追隨劉志丹參加革命。劉志丹給他起名為「於占彪」。1930年參加紅軍陝甘邊游擊隊為戰士。1931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劉志丹警衛員。1932年12月,隨劉志丹所部游擊隊來到轉角(今旬邑縣馬欄鎮轉角社區)改編為紅二十六軍二團。1933年4月任警衛排長,6月隨劉志丹被迫執行紅二十六軍南下渭華建新蘇區錯誤決定,兵敗南山後輾轉於10月回到照金。1933年11月任紅二十六軍第42師第三團連長。[2]1935年1月,中央特科張慶孚(1901 — 1968)從上海來到西安,習仲勛和高崗命於占彪率部將張慶孚接回南梁,又奉命護送張慶孚北上陝北蘇區。[3]1935年9月17日紅十五軍團成立,紅二十六軍改編為78師,轄232團、234團和騎兵團3個團,於占彪轉任232團營長。1935年11月任紅二十八軍(軍長劉志丹)第二團團長、紅二十八軍第二五一團團長。
1938年4月抗大一大隊畢業後任陝甘寧邊區三邊特委蒙古工作委員會委員,八路軍綏蒙游擊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副司令,中共綏蒙工作委員會軍事部部長,活動於定邊縣張家畔、伊盟鄂托克旗桃力民克泊爾廟,以及內蒙古五原烏拉特前旗黑柳子、先鋒、白彥花,公廟子四個鄉鎮。組建了包頭中灘地區第一支抗日武裝「八路軍大青山聯絡支隊」,打通了通往蒙古和共產國際的通道,榮獲了共產國際頒發的獎章。1939年3月綏蒙工委與大青山特委並為綏遠省委,任綏遠省委委員、省委軍事部副部長(部長李井泉),活動於內蒙古武川縣得勝溝鄉的得勝溝,李齊溝和大青山鄉的井爾溝。1939年12月綏遠省委改稱綏遠區委,於占彪擔任區委委員兼軍事部部長。1940年7月,雁北地區併入,綏遠區委改稱晉綏邊區委員會,於占彪擔任區委委員兼武裝部部長。1941年3月晉綏邊區改稱綏察邊區,任區委常委、區委武裝部部長、綏察軍區副司令員。1941年6月任八路軍綏察獨立二支隊司令員。大青山支隊三團代理團長。1941年9月,兼任綏察行政公署軍事部長兼八路軍大青山騎兵支隊三團代團長。[4]
1942年9月,綏察區委推薦於占彪為中共七大代表,離開大青山,押送物資回到並駐留延安。1942年10月至1943年1月,參加西北局高幹會,任「搶救失足者運動」冤案甄別委員會委員。入西北局黨校學習。中共七大代表。
1952年轉業到地方,任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業部西北煤炭工業管理局黨組書記、副局長兼西北煤田地質勘探局黨委書記、局長(行政十級)。1958年任青海省體育運動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行政十級)。1959年5月調北京任地質部技術裝備司黨總支書記、副司長(行政十級)。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82年12月31日副部長級待遇離休。
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人民功臣勳章、解放西北紀念章、西北軍區第一次英模大會獎章、獻身地質事業獎章。
去世後,經中組部、國土資源部、中共陝西省委、陝西省人民政府同意,1999年4月3日於占彪夫人康軍攜子女將於占彪骨灰撒在華山引鳳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