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貧困問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18年加拿大各省的相對貧困率:
  >14%
  13 - 13.9%
  12 - 12.9%
  11 - 11.9%
  <10%
  無數據

根據加拿大的官方數據,2020年加拿大有約240萬人(佔總人口的6.4%)收入低於加拿大設定的貧困線[1]

2017年後,加拿大政府使用市場籃子衡量標準(MBM),即基於購入生活必需的基本物資與服務所需的收入,計算官方貧困線[2]。以此標準計算,2015年後,加拿大的貧困率呈下降趨勢,從2015年的14.5%下降到2020年的6.4%[1][3]

不過,根據經合組織2019年發表的一項基於低收入衡量標準(LIM)的調查,加拿大的相對貧困率為12.4%,略微高於以此標準算出的經合組織國家的平均相對貧困率11.7%。如按年齡分層,加拿大的長者群體貧困率較低,而中青年群體貧困率相對較高[4]

根據2017年數據,加拿大衡量收入差距的的堅尼系數(稅後)為0.31,近年來相對保持穩定[5][6][7]

歷史[編輯]

雖然早期有社會福音運動等致力於減少貧困的社會運動,加拿大的貧困問題在19世紀到20世紀初相當嚴重。1911年加拿大第一次人口普查表明大部分加拿大人收入甚至低於能維持基本生活的標準[8]:481。雖然20世紀20年代初加拿大人的收入水平有所提升,但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產生了大批失業人口並使加拿大的貧困問題雪上加霜[9][10]。1935年起出任加拿大總理自由黨籍政治家威廉·萊昂·麥肯齊·金採取了一系列類似美國同時期新政政策的社會福利政策,諸如1937年的聯邦住房改善計劃(Federal Home Improvement Plan)以及1938年的公屋法案(National Housing Act[11]。此外,廉·萊昂·麥肯齊·金領導的政府還在1939年引入了強制養老金,並在1940年引入了農業補貼。受英國《貝弗里奇報告》影響,加拿大於1943年推出由倫納德·馬胥英語Leonard Marsh起草的《加拿大社會保障報告》(Report on Social Security for Canada),宣佈要建立一套旨在消除貧困的全方位社會保障體系[12]。1944年,廉·萊昂·麥肯齊·金領導的政府啟動家庭補助計劃(Family Allowance program)。這是加拿大第一項全方位的社會福利項目[9]。1948年,加拿大開始推行政府主導的醫療保障服務,使加拿大基本建成一套社會保障體系[9]

1921、1931、1941三次人口普查都表明大部分加拿大人生活於貧困之中,但經過一系列社會改革,加之加拿大當時的經濟較為景氣,到了1951年普查時,加拿大的貧困人口已大為較低。至1961年時,加拿大的相對貧困率已降至15%[8]:481

減緩貧困的措施[編輯]

目前,加拿大實行累進所得稅,低收入群體需要繳納的所得稅也較低。因為這一政策,加拿大稅前工資的堅尼系數約為0.428,稅後工資的堅尼系數則降至約0.315,有效縮小了貧困差距和貧困率[5][13]。加拿大較完善的社會福利體系以及最低工資制度也對改善貧困人口生活有幫助[14][13]。另外,加拿大還對育有子女的家庭以及進入勞動市場的失業群體給予稅務上的優惠[15][16]

移民貧困問題[編輯]

加拿大是一個移民國家,每年都有為數不少的移民進入加拿大。研究表明,加拿大的新移民更容易陷入貧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加拿大的新移民往往只能在就業市場上找到收入較微薄的工作。此外,持外國取得的學位的新移民在加拿大就業市場時更容易遇到障礙。即便是那些掌握較高技能的新移民,也有陷入貧困的風險[17]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Government of Canada, Statistics Canada. The Daily — Canadian Income Survey, 2020. www150.statcan.gc.ca. 2022-03-23 [2022-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6). 
  2. ^ The Daily — Canadian Income Survey, 2017. [2020-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5). 
  3. ^ Canadian Income Survey, 2019. [2021-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12). 
  4. ^ How does Canada compare? (PDF), Society at a Glance 2019,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27 March 2019 [25 Februar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4-11) 
  5. ^ 5.0 5.1 Income Inequality and Redistribution in Canada: 1976 to 2004. Statistics Canada. 11 May 2007 [2 December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 December 2007). 
  6. ^ Income Inequality in Canada. [2020-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5). 
  7. ^ Income inequality, Gini coefficient, 0 = complete equality; 1 = complete inequality, 2018 or latest available. [2020-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6). 
  8. ^ 8.0 8.1 Brown, Craig. Illustrated History of Canada. McGill-Queen's Press - MQUP. 1 October 2012 [9 May 2018]. ISBN 978077354089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5) –透過Google Books. 
  9. ^ 9.0 9.1 9.2 Sager, Eric W. Belshaw, John Douglas , 編. Poverty, 1867–1945. University of Victoria. Canadian History: Post-Confederation. 17 May 2016 [25 February 2020]. ISBN 978-1-989623-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2). 
  10. ^ Struthers, James. No fault of their own: Unemployment and the Canadian welfare state, 1914-1941需要免費註冊. University of Toronto. 1 May 1983. ISBN 9780802065025. 
  11. ^ Neatby, H. Blair. William Lyon Mackenzie King, 1932–1939: The Prism of Unity 3.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76. ASIN B000GPCV06. , Ch. 2
  12. ^ 1952-1967 Reducing poverty: The History of Canada's Public Pensions. Canadian Museum of History. [25 Februar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8). 
  13. ^ 13.0 13.1 Child Poverty. Ottawa, ON: Conference Board of Canada.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4 June 2013). 
  14. ^ Government transfer payments to persons. Statistics Canada. 8 November 2007 [4 December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4 November 2008). 
  15. ^ Woolley, Frances. Five Years of the Working Income Tax Benefit. [November 3,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6 November 2012). 
  16. ^ Making It A Little Easier For Low-Income Ontario Families (新聞稿). Government of Ontario. 22 February 2008 [22 February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1 June 2009). 
  17. ^ Shields, John; Kelly, Philip; Park, Stella; Prier, Nathan; Fang, Tony. Profiling Immigrant Poverty in Canada: A 2006 Census Statistical Portrait. Canadian Review of Social Policy (CRSP). 2011, (65/66): 93–111 [26 Februar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