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包公祠 (合肥)

座標31°51′29.19″N 117°17′07.18″E / 31.8581083°N 117.2853278°E / 31.8581083; 117.2853278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1°51′29.19″N 117°17′07.18″E / 31.8581083°N 117.2853278°E / 31.8581083; 117.2853278

包公祠
包公祠正殿內包拯像,2012年6月
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合肥市廬陽區
分類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時代
編號1-66
認定時間1961年公佈
1981年9月重新公佈

合肥包公祠是合肥祭祀包拯的專祠,位於合肥市廬陽區,是中國各地包公祠中延續時間最長的。[1]全稱為「包孝肅公祠」,「孝肅」,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後賜給他的諡號。1961年包公祠被列為安徽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被重新公佈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 1986年,新的包公墓在包公祠旁邊建成[3]

歷史

[編輯]

宋朝時,宋仁宗要把巢湖賜給包拯(另有說法是將半個廬州城賜給包拯[4]),但是包拯不願接受,只要了合肥南邊的一段護城河,後來包拯的後人一直在這裏生活,合肥人便把這裏稱為包河。包河上原有一座島,叫做「香花墩」,又叫「包墩」,包公祠開始就建於這座島上。《廬州府志》中稱:「香花墩,在城東南門外濠中,是包公青少年讀書處,本為公祠,蒲葦數重,魚鳧上下,長橋徑渡,竹樹陰翳。」 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廬州知府將原來島上的小廟拆除,改建為「包公書院」,並稱小島為「香花墩」。1539年,御史楊瞻將其改名為「包公祠」。

太平天國運動中,包公祠毀壞,光緒八年(1882年),李鴻章籌白銀2800兩加以重建,並且增加兩院。李鴻章的哥哥,湖廣總督李瀚章,在享堂掛上了「色正芒寒」的橫匾,李鴻章又寫了《重修包孝肅公祠記》刻在祠堂後的石頭上。

20世紀初戰火不斷,包公祠失修。包河河床淤塞,南岸變成了墓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合肥市政府規劃在包河附近修建公園,1954年成立了包河公園修建委員會。此後移走了墓地,在兩岸進行園林建設,1956年重修了包公祠,並且將島連上河岸。文化大革命中包公祠遭到嚴重破壞,多數雕像被毀[5]。1979年以後被重修,1984年合肥市政府開始利用護城河的水道和周圍公共景區修建環城公園,包公祠的建築被點燈亮化。[6]

主要建築

[編輯]
龍頭鍘、虎頭鍘和狗頭鍘

大門

[編輯]

包公祠的主體是三合院建築,大門上有「忠賢將相」、「道德名家」的對聯,兩側還有側門,側門上分別寫着「頑廉」、「懦立」。

正殿

[編輯]

正殿又稱享堂,內有有包公雕像和王朝、馬漢、張龍、趙虎四大護衛的站立塑像。正上方懸掛的是李瀚章寫的「色正芒寒」的橫匾。左邊是清乾隆年間廬州知府肖登山所題「節亮風清」的匾額,右邊是光緒年間左錫旋所題「廬陽正氣」的匾額。擺在右側的還有擺在大堂一側的三把銅鍘:龍頭鍘、虎頭鍘和狗頭鍘,這是包公公正的象徵。例外還有陳列包氏家譜和合肥歷史的陳列品。

廉泉亭

[編輯]

位於東側,1966年底拆除,1980年重建。[6]亭中有一口井,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舉人李國蘅作《香花墩井亭記》,刻於石碑上。文中有一個故事稱有位太守喝了井裏的水頭疼,後來被發現是貪官。於是有了井水可以判別官員貪污與否的傳說。合肥啤酒廠以前生產的啤酒被稱「廉泉牌」,名稱就是從此而來。

流芳亭

[編輯]

原來叫做流芳台,相傳是包公讀書的地方。後來建築物被毀,1981年重新仿建。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包 公祠. 合肥市旅遊局. 2006-06-27 [2010-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3) (中文). 
  2. ^ 安徽省文物局. [2010-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22). 
  3. ^ 包拯遗骨成谜 传说装殓包拯三代人的小棺材无踪迹. 中國新聞網. 中安在線. 2015-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14) (中文). 
  4. ^ 包公祠. [2010-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01). 
  5. ^ 荷叶田田包公祠. 安徽新聞網. 《安徽日報》. 2023-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9) (中文). 
  6. ^ 6.0 6.1 合肥市志 3.3.2